Android Binder 完全解析(二)设计详解

1,571 阅读8分钟
原文链接: www.jianshu.com

目录:
Android Binder 完全解析(一)概述
Android Binder 完全解析(二)设计详解

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了什么是Binder? 为什么我们需要它? 在这一篇文章中,将通过类比的思路来介绍 Binder 的设计原理,作为上一篇文章的补充。这篇文章只是从设计的概念出发进行理解,不设计太多的代码细节,如果想对具体实现感兴趣,可以参考老罗的文章。Android进程间通信(IPC)机制Binder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理解整个 Binder 运作机制。

在这篇文章结束后,将介绍 Binder Token的 妙用,和 Death Notification 的使用场景,感谢大家持续关注。

我们是怎么上网的?

在互联的时代,将各种设备连接上互联网,是我们使用一个新设备的第一件事情,网络无处不在。在这个互联的社会,是如何标记彼此呢?如何保证我想要上京东的时候,打开的网页不是淘宝?保证每一个网络设备能够被独立标志的功臣就是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IP 地址就是用于在互联网通信过程中,分配给设备的唯一标示,其他设备可以通过这一唯一标示访问当前设备。下面显示的就是 google.com.hk 的 IP 地址。

$ ping www.google.com.hk
PING www.google.com.hk (74.125.203.94): 56 data bytes
64 bytes from 74.125.203.94: icmp_seq=0 ttl=43 time=53.749 ms
64 bytes from 74.125.203.94: icmp_seq=1 ttl=43 time=55.464 ms
64 bytes from 74.125.203.94: icmp_seq=2 ttl=43 time=56.658 ms
64 bytes from 74.125.203.94: icmp_seq=3 ttl=43 time=56.441 ms
64 bytes from 74.125.203.94: icmp_seq=4 ttl=43 time=55.051 ms
64 bytes from 74.125.203.94: icmp_seq=5 ttl=43 time=54.940 ms

当我们需要访问某个网站时,可以通过某个 IP 直接来访问,例如直接在浏览器上访问 74.125.203.94 就可以访问 Google,但这个 IP 地址就是一组数字,非常不利于记忆,所有 IP 地址都是数字,显然不方便我们使用。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答案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DNS(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服务器 提供的功能提供了域名翻译的问题,每个网站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域名,例如 woaitqs.github.iomp.weixin.qq.com 等等。通常我们只需要在服务端输入这个域名,就能访问到对应的 IP 地址。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实际上域名解析服务器,给我们提供了翻译功能,也就是说域名服务器帮助我们维护着 域名 和 对应 IP 的Map。当我们输入一个域名时,服务器会自动将这个域名解析成对应的地址,并访问相应的服务,我们只需要记住相应的域名就可以。

使用域名服务器时,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服务在域名提供商哪里注册进去,常见的域名提供商是 万网西部数码,在注册过后,自定义域名的实际访问地址,就解决了通过域名访问我们服务的问题。

从域名到目的地并非简单的映射就可以完成,为了更好的扩展性和高效性,需要有完善的算法和设备支持,从这里可以看到更详细介绍,将这个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的活动成为路由。

通常情况下,我们访问其他域名,就是将域名对应的地址作为 Server,而我们本身作为 Clien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Client\Server 架构。每一次访问相应网址的时候,都是 Client 向 Server 发送请求,并等待 Server 的回复。

Binder 架构设计

前面粗略地介绍了 我们是怎么上网的? 这个看上去和本文没有关系的内容,花那么多时间进行介绍,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Binder 架构。两者之间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

Binder 被设计出来是解决 Android IPC(进程间通信) 问题的,为什么选用 Binder,可以参看我的上一篇文章 Android Binder 全解析(一)。Binder 将两个进程间交互的理解为 Client 向 Server 进行通信,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会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类比。

先看一张图


binder总体架构

如上图所示,Binder 架构分为 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 和 Binder Driver。

  • Client: 服务调用者,一般就是我们应用开发者,通过调用诸如List packs = getActivity().getPackageManager().getInstalledPackages(0); 这样的代码,来向 ServerManager 请求 Package 服务。
  • Server: 服务提供者,这里面会有许多我们常用的服务,例如 ActivityService 、 WindowMananger, 这些系统服务提供的功能,是的我们能够使用 Wifi,Display等等设备,从而完成我们的需求。
  • Service Manager: 这里是类似于前文中的DNS,绝大多数的服务都是通过 Service Manager来获取,通过这个 DNS 来屏蔽掉 对其他Server的直接操作。
  • Binder Driver: 底层的支持逻辑,在这里承担路由的工作,不论风雨,使命必达,即使对面的server挂掉了,也会给你相应的死亡通知单 (Death Notification)

总结起来说,应用程序(Client) 首先向 Service Manager 发送请求 WindowManager 的服务,Service Manager 查看已经注册在里面的服务的列表,找到相应的服务后,通过 Binder kernel 将其中的 Binder 对象返回给客户端,从而完成对服务的请求。

Binder Driver 是怎样充当路由角色的?

对于有网络编程经验的人来说,Socket 是很常用的概念。在Linux系统中,一切都被认为是文件,网络流也是文件,同样 Socket 也是文件,遵循着 open - write / read - close 的模式,Binder Framework在设计的时候,也同样设计了类似的概念。

而在 Binder Framework 中 Binder 充当了 Socket 的角色,在不同的进程里面穿梭,提供了通信的基础。对Binder而言,Binder可以看成Server提供的实现某个特定服务的访问接入点, Client通过这个『地址』向Server发送请求来使用该服务;对Client而言,Binder可以看成是通向Server的管道入口,要想和某个Server通信首先必须建立这个管道并获得管道入口。我们知道如果要访问一个对象的话,需要拿到这个对象的引用地址,我们可以这么认为 Binder 就是远程对象的一个地址,通过这个 Binder 就能轻松地拿到远程对象的控制权,也可以说 Binder 是句柄,可能符合现在的场景。

而让 Binder 起到上诉神奇作用的就是 Binder Driver。Binder Driver 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前面提及的路由器,它工作在内核态,通过一系列 open() , mmap(), ioctl() , poll() 等操作,指定了一系列的协议,实现了 Binder 在不同进程之间的传递工作,这里就不再详细阐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看相关文档。

Service Manager 怎么当DNS的?

根据前文的描述,Service Manager是将相应的服务名字转换成具体的引用,也就是说使得 client 能够通过 bidner 名字来从 Server 中拿到对 binder 实体的引用。这里唯一需要特别说明的地方在于,Service Manager 的特殊性。我们知道 Service Manager 是一个进程,其他 Server 也是另一个进程,他们之间是如何进行通信的了?在没有其他中间服务进程的参与下,Service Manager 与 其他进程如何凭空通信?

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答案是先有鸡,也就是说 Service Manager 首先就被创建了,并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句柄,这个句柄就是 0 。换而言之,其他 Server 进程都可以通过这个 0句柄 与 Service Manager 进行通信,在整个系统启动时,其他 Server 进程都向这个 0句柄 进行注册,从而使得客户端进程在需要调用服务时,能够通过这个 Service Manager 查询到相应的服务进程。


binder framework 工作原理

Proxy 的由来

Binder Framework 作为一个底层框架,使用的场景相当的广,但也使得不太适合面向对象开发。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Android 的工程师采用了代理模式 Proxy 来解决这个问题。


代理模式 UML

首先定义一套相同的接口,服务端 和 客户端分别使用这套接口,服务端具体实现了这套接口的相应逻辑,而客户端也实现了这套接口,不过接口里面的具体实现是调用相应的远程服务接口,将函数参数打包,通过Binder向Server发送申请并等待返回值。

做为Proxy设计模式的基础,首先定义一个抽象接口类封装Server所有功能,其中包含一系列纯虚函数留待Server和Proxy各自实现。由于这些函数需要跨进程调用,须为其一一编号,从而Server可以根据收到的编号决定调用哪个函数。而这里的 Binder 具有唯一的标示性,在后面的文章中,再来说明 Android 系统如何使用这一特性。

参考文献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与您共同进步!


石头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