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360 容器化 & DevOps 之路

745 阅读12分钟
原文链接: zhuanlan.zhihu.com

作为一个全景/VR创业公司,随着公司人员增加以及全球化方向转变,刀耕火种的CI/CD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综合考虑当前的人员状况与技术架构的拓展性后,我们采用一套以阿里云为基础,Docker为核心,第三方服务为工具的开发、测试、部署流程,以及内部的代码提交,版本管理规范。

一,作者

苏依

高级前端工程师兼Web组技术负责人,专职前端技术选型与架构设计。

就职于Insta360(全球360°全景相机(VR相机)全景领跑品牌,深圳岚锋创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二,背景

我司是一家集硬件研发与软件开发为一体的互联网创业公司。2016被称为全景/VR元年,预示了机遇到来的同时,也注定了我们将会面临一些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坑点无数,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呢,废话不多说,我们直奔主题。

我司目前对用户开放的业务为主要包含以下三块:

  1. 视频图片分享(2C)
  2. 全景 / VR直播(2B)
  3. 新闻媒体合作(2B)

其中视频图像分享针对C端用户,用户遍布全球,要求各地用户都能够方便快速分享,同时也要求较好的浏览体验,由于点对点分享的特性,该部分流量正常情况不会太大;但是新闻媒体又扮演了特殊角色,例如11月25日,由于凤凰网首页嵌入我司分享页,从8:00至9:30期间,持续一小时多的(n)Gbps流量&以及每秒(n)K请求数几乎扮演了DDOS身份,瞬间拖垮后端统计服务器,导致普通用户完全无法访问。同理,全景 / VR直播目前虽然为测试功能,但仍存在潜在风险。故而要求我司能够建立快速的相应机制,以及可用预备方案。

三,挑战

面临的挑战简单罗列如下:

  • 集群化部署
  • 差异化部署
  • 全球化部署
  • 环境差异大
  • 资源利用率低
  • 项目数量&语言增加

具体到各个内容本身,首先我们需要前端服务器在各个region集群化部署,分摊访问压力,同时集群内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同时提供线上测试环境(不同于常规的测试环境,是完全等同于正式环境的测试版),从而需要差异化部署能力支持。

其次,由于我司全球化战略,业务不光要考虑国内用户,同时也要为海外用户提供一致的体验,故而要求全球化部署。

环境差异大,是指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方式进行开发后,前端及Web服务包含redis+nodejs环境,后端同时存在php+java+python+c等,传统方式部署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响应的需求,采用ansible虽然能够满足需求,但配置繁琐,故而也被放弃。

同时,考虑业务的拓展性,单机部署上述各种环境时,需要预留一定资源作储备,突发情况;即使采用镜像的方式对当前环境进行打包,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还原依然需要较长时间,响应速度太慢;综合前几点考虑,采用了保证稳定性与可用性,降低资源利用率低的方式。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从最初的几个项目到如今的几十个项目(日常更新10~20),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的方式,则只能专人专职负责部署业务。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开发新功能与为用户提供更优体验,显然更为重要。综上所述,所有问题都要求我们转变原始的CI/CD方式,采用一种更加轻量,更加简单的方案势在必行

四,方案

  • ssh/fabric
  • ansible
  • docker

ssh/fabric是我最初尝试的方案,但是需要进行一些列的开发,基本在实验阶段就被放弃;ansible固然强大,但是也依然不利用上述挑战的解决,主要问题如下:

  1. 配置繁琐
  2. 扩展性差(相对而言)
  3. 可靠性差(使用ssh方式,受网络影响大)

而Docker也就是在此时成为可选方案之一,其优势不言而喻:

  1. 灵活 将应用于系统容器化,不需要额外依赖
  2. 便捷 任意linux发行版配置docker engine即可启动
  3. 开源&免费 开源/免费低成本,linux内核驱动
  4. 轻量 仅需添加或减小镜像即可,在一台服务器上可以布署多个容器
  5. 环境一致性 镜像本身即包含运行环境,避免由于环境不一致带来的各种异常与风险

五,架构/容器化

第一代架构

  • ssh
  • fabric/ansible

刀耕火种的ssh方案与docker实验阶段,目前已经全面弃用。

第二代架构

  1. 使用阿里云VPC,内部使用ansible管理服务器
  2. 通过ansible运行docker命令进行容器进行部署
  3. 后端服务&rabbitmq,依然使用传统方式部署

第三代架构

第三代架构仍处于完善阶段,上图简单描述了我司三个region服务于应用的分布:

  • 杭州/美西
    • 前端服务
    • 数据存储
    • 镜像仓库
    • 图像处理/视频转码 worker
    • 配置服务 redis slave
      • 服务ip地址
      • 服务域名信息
      • 服务配置信息
  • 香港
    • 数据中心(数据库)
    • 中间件(第三方服务)
    • 统计系统
    • 消息队列
    • 配置服务 redis master

前端服务

其中前端服务为主要为浏览服务,由cdn + slb + (nodejs+redis) 组成:

用户访问域名后通过dns-load-balancer进行第一次负载,解析到cdn的不同cname,cdn判断请求类型:

  1. 资源 mp4/mp3/jpg/png返回客户端
  2. 请求转发到slb,slb通过加权轮训方式进行二次负载
  3. 请求到达前端服务器(nodejs),通过内部redis集区获取数据
  4. 数据存在则返回,不存在则请求数据中心并缓存,再返回客户端
  5. 作为cdn源站,通过nginx/haproxy反向代理oss,走阿里云内网对外提供媒体资源

数据存储

我司业务目前分为两类:

  • oss 使用aliyun oss存储服务,存储媒体资源如视频与图片
  • volume,使用阿里云ossfs搭建的docker volume,存放持久化数据

图像处理

视频处理目前使用了阿里云mts转码服务做普通视频视频转码,同时,由于行业特殊性,需要对全景视频和图像进行一些列处理,由python+celery+c配置的worker处理,该部分内容由香港数据中心的rabbitmq进行统一管理,消息到达rabbitmq后自动进行分发,由空闲的worker处理并通过mq返回结果(之前也有尝试过http方式进行返回,但由于网络环境较为恶劣,可能出现http请求无法达到,自行处理错误逻辑较为麻烦,因而使用mq,设置一定过期时间,如果无法获取结果,则重新发送任务),当前架构的优化版本mq已经由kafka代替。

kafka在内存占用上,大大超出rabbitmq,单机部署rabbitmq,当queue数量达到1w左右则开始出现无法继续处理的情况,同配置机器安装kafka,测试期间100w左右任务,内存状况依然完好。

配置服务

配置服务其实是简单的redis主从,主要功能是维护一些配置信息,如服务的ip地址(实测结果中,海外各类运营商dns解析有严重问题,故而放弃域名使用ip);服务的配置信息,如服务名称,前端服务请求数据结果变更等;使用redis的原因也是一样,能够自我维护状态的,尽量放弃人工干预,因为该部分占用资源较小,master做持久化,slave直接运行即可,使用alpine镜像,仅仅10m左右。

数据中心

该部分的数据为数据库存储的数据:

  1. Aliyun RDS (以后业务量增加后可以考虑过渡到DRDS)
  2. Aliyun Mongodb

任务队列/消息队列

  • rabbitmq
  • zookeeper 集群
  • kafka (目前单机,存储使用ossfs)

六,规范/流程

开发

项目结构:

  • Dockerfile
  • src放置项目代码
  • root存放docker配置信息,覆盖容器内部系统配置

代码提交

  • 分支/branch
    • dev 开发分支,构建开发镜像(本地构建测试)
    • test 测试分支,用于构建线上测试镜像
    • master 主分支,构建latest镜像
  • 版本/tag
    • 规则:release-v{version}.{month}.{date}.{order}
    • 示例:release-v5.12.05.02

这里的版本参考了阿里云镜像服务的自动构建规则。

构建

构建服务目前我们有总体包含三套:

  • Aliyun 镜像服务,自动构建,用于正式环境的镜像发布
  • CircleCi,自动构建与测试,用于github项目的自动构建
  • DroneCI,用于内部构建,主要用于内网的自动构建与测试

构建成功后使用webhook推送到Bearychat通知Web组成员:

hook接口处理会返回:

  • 时间
  • 名称
  • 版本
  • 命名空间
  • 镜像全名

测试

Hook服务收到信息后,根据tag判断应该发送到Bearychat的何种分组:

测试组成员收到提示后,与开发确认测试要点后,可登录内部测试平台(使用rancher搭建),选择对应的应用测试,并反馈结果给产品&项目经理,通过则验收完成。

部署

开发打Tag并推送到阿里云镜像服务,镜像构建完成后Hook系统根据Tag调用Api进行自动部署(阿里云服务目前未使用api,为控制风险,仍然采用人工更新的方式)

七,思考

1.如何进一步完善工作流?

完善更多自动化服务,进一步减少人工交流成本如:开发提交后,自动获取git commit信息,并发送到测试组。

2.其他

QA

Q:请问为什么不直接使用阿里云提供的容器服务?

这个原因也是因为全球化目标,当时阿里云的服务还不够完善,美西和香港还没有节点;香港至今仍然没有,所以我们香港数据中心是使用rancher自行搭建的。

Q: 有用jenkins 吗

没有,我司nodejs和python是重度服务,我们在github上做了一些基础的镜像包,项目内直接引用就好

Q:请问生产环境使用docker部署的话。在性能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么?业界很多人都对docker的网络比较诟病

这个问题要好好回答一下(因为最近刚被坑过..)

  1. 网络部分,overlay 我们放弃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法获取真实ip,同时也发现在达到一定数量级的时候,访问速度变慢,具体的测试结果后面会发出来。
  2. 性能,目前发现的,是rabbitmq性能比较差;我司nodejs比较重,nodejs在前端服务上的性能还是值得信赖的,刚才的例子里说过凤凰的事情,后端完全挂起,前端因为redis的存在,完全没有出现异常。

Q: Docker swarm 呢

swarm目前只在内部网络进行测试,还没正式大规模部署,比如无法获取ip的问题,就直接被pass了

Q: 请问您对于容器日志和业务日志是如何收集的?采用什么方案?

日志我们目前有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阿里云容器服务的日志,是通过api导出,然后在私有的elk上进行分析;另外一部分是容器的日志,这里我们是用了kafka,elk进一步从kafka获取日志,然后处理并返回统计系统

Q: Grunt 构建是打入镜像 还是在容器启动时运行

完全没有用到,nodejs项目是基于webpack进行打包的,在项目发布的时候会进行一次编译,然后node_modules+static_res一起放在镜像内

Q: 不使用overlay的话。用路由规则么?还是?

我们云服务以阿里云和aws为主,其中阿里云服务器使用slb进行负载,这里要说的是,我们是通过给应用本身加上数字标签,例如a服务是80,则使用8080表示其使用80端口;b是81,8180同理

Q:看到分享的同事在用rancher做测试环境,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分享下使用心得吗?

稍后我会分享出来,有问题我们可以后续交流

Q: nginx和kafka在线上都采用了容器模式吗?性能如何?谢谢

kafka是完全使用容器来部署的,刚才有提到过,单容器百万任务完全无压力;nginx的话,我们目前cdn回源全部是通过nginx反向代理到oss内网的,nTB静态资源,目前还没有遇到性能问题。

Q:你们是针对源码编译打包并放到景象里么?还是镜像启动的时候到某个存储服务上拉取?

我们代码放在git里,在构建的时候去编译和打包,讲编译后的代码放入镜像;后者考虑过,但是网络情况多变,不稳定性太多,建议不要这样做;
这里补充一下,为了加快构建速度,我们做了分包处理;例如一个python应用,使用到了PIL,则构建一个基础的python镜像,并编译好PIL;应用以该镜像为基础继添加pkg并启动

Q: 环境变量是在镜像内设置 还是在容器启动时赋值

这个看情况,一般情况是容器内部存在默认的环境变量,如不设置则启动默认参数(针对某一region),启动时的环境变量优先级最高,可以覆盖内部环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