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 AMP 及其他

809 阅读4分钟
原文链接: lepture.com

AMP 是 Accelerated Mobile Pages 的縮寫,顧名思義,是用來加速 Mobile 頁面的。該項目由 Google 領頭,Twitter、Pinterest、WordPress 等協同,於 2015 年下半年創建,至今已有無數網站支持 AMP 了,包括 WIRED、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媒體——因為 AMP 正是為媒體而生的。

我的個人博客也支持 AMP。是的,我又改寫了我的博客程序。

AMP 有什麼作用

AMP 是由 Google 提出來的一套移動加速方案與標準,它會在 Google 的服務器上緩存一份 AMP 網頁,用來快速加載。當你在移動端使用 Google 搜索時,支持 AMP 的網頁會顯示一個閃電標誌。點擊該鏈接,頁面是瞬間打開的,完全沒有延時。這是因為 Google 已經提前加載好了頁面所需內容。

AMP 網絡請求

如圖所示,我們在移動端使用 Google 搜索 Python Markdown Parsers,第二條顯示該頁面支持 AMP,我們看看此時的網絡請求,發現當前頁面提前加載了一份 AMP 的緩存內容,該緩存內容在域名 lepture-com.cdn.ampproject.org 上。點擊該鏈接,打開的是 https://www.google.com/amp/ 下的鏈接,而非 lepture.com 下面的頁面。因為已經提前載入了 HTML 內容,所以網頁才會瞬間打開。

AMP 不只是加載速度快,Google 聲稱 AMP 的頁面在搜索結果里排名會更靠前。

除了 Google,還有 Yahoo、BingPinterest 等支持 AMP 瞬間打開。國內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也聲稱支持 AMP,不過它們都搜索不到什麼有用的內容,我也沒有辦法驗證。

AMP 的缺點亦是十分明顯的,因為 Google 的緩存,打開網頁的地址是 Google 的鏈接,原網站的品牌感便消失了。

如何實現 AMP

AMP 是為媒體內容設計的(博客也是媒體內容),不適合功能型網站。在你打算給自己的網站添加 AMP 支持的時候,請先定位好自己的網站類型。

首先,你需要額外製作一份 AMP 網頁,該網頁包含三個核心部分:

  1. AMP HTML
    特定的 HTML 標籤及 AMP 自定義標籤。
  2. AMP JS
    加速網頁加載速度,異步加載媒體資源。
  3. AMP Cache
    Google 會幫你緩存頁面所需要的各種資源。

一些製作 AMP 網頁的要點:

  • AMP 頁面必須以 <html ⚡> 或者 <html amp> 來聲明自己。
  • AMP 不能使用外鏈的 CSS 資源。
  • AMP 不能使用 <img> 標籤,需要使用 <amp-img>,同時需要標明圖片長寬。

具體實現參考官方文檔。製作完 AMP 頁面後,便可在相應的文章頁里聲明 AMP 網頁的地址:

<link rel="amphtml" href="https://lepture.com/amp/zh/2017/thought-on-amp>

正是因為 <amp-img> 需要標明圖片長寬,而 Markdown 的語法不支持添加圖片長寬信息,即使支持,我也懶得一個一個自己標注圖片大小,又有一些其它的功能點想實現,所以重寫了博客系統,來支援這些想法。

AMP 與 Web Component

除了 <amp-img>,還有許多別的自定義標籤,比如 <amp-carousel><amp-ad> 等。這些自定義標籤都是通過 Web Component 實現的,目前 Web Component 的可使用率大約 58%,剩下的都要靠 Polyfill 來打補丁了,可謂相當超前。

Web Component 是一套編寫瀏覽器原生組件的標準,你可以編寫一個可交互的可重用的自定義標籤,如同 React、Vue、Angular 的組件一樣,只是不再依賴特定框架了。

AMP 正是使用 Custom Element、Shadow Dom、 template 等來實現的。你可以在其源碼里一窺究竟。

AMP 與開放標準

我最欣賞 Google 的一點便是它的開放標準意識。無論是 Schema 還是 AMP,它們都有自己單獨的網站與組織,有標準的文檔,有與其它網站的合作,這些標準至少看起來像是第三方運營的,不是 Google 的私家花園。

與 AMP 同類型的移動端加速方案還有一些,比如 Facebook Instance Articles,微博的長文章等,但是它們都是私家羊圈,不過是吸血蟲,將互聯網變成一個又一個局域網。互聯網就這樣一點一點被蠶食,世界也變得越來越沒有意思。


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扫码加入前端学习小组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