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Binder之应用层总结与分析

823 阅读13分钟

概述

通过前两篇( Android 深入浅出AIDL(一) Android 深入浅出AIDL(二))文章对AIDL进行运用与分析,对于Android跨进程通讯有了不少的了解,深入分析AIDL通讯过程,我们发现跨进程的主导元素是 Binder,但是这个Binder是Android中很重要又很复杂的概念,本文就不深入到底层和驱动层去研究,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滑动到文章底部,有详细的Binder深入探究的文章推荐哦。

为何选择Binder

Linux已经拥有管道,system V IPC,socket等IPC手段,却还要倚赖Binder来实现进程间通信,说明Binder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传输性能好

Binder很重要的的优点之一就是,复杂数据类型传递可以复用内存。

  • socket:是一个通用接口,导致其传输效率低,开销大,主要用在跨网络的进程间通信和本机上进程间的低速通信
  • 管道和消息队列:因为采用存储转发方式,所以至少需要拷贝2次数据,效率低;
  • 共享内存:虽然在传输时没有拷贝数据,但其控制机制复杂。
IPC 数据拷贝次数
共享内存 0
Binder 1
Socket/管道/消息队列 2

安全性高

  • 传统IPC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完全依赖上层协议来确保。首先传统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用户ID/进程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
  • 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
  • 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Binder可以使用匿名 Binder建立私密通道,别的进程就无法通过穷举或猜测等任何方式获得该Binder的引用,向该Binder发送请求。




Binder总体架构

在Android系统中,这个运行在内核空间的,负责各个用户进程通过Binder通信的内核模块叫做Binder驱动,Binder驱动虽然默默无闻,却是通信的核心。尽管名叫‘驱动’,实际上和硬件设备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实现方式和设备驱动程序是一样的。

面向对象思想的引入将进程间通信转化为通过对某个Binder对象的引用调用该对象的方法,而其独特之处在于Binder对象是一个可以跨进程引用的对象,它的实体位于一个进程中,而它的引用却遍布于系统的各个进程之中。最诱人的是,这个引用和java里引用一样既可以是强类型,也可以是弱类型,而且可以从一个进程传给其它进程,让大家都能访问同一Server,就象将一个对象或引用赋值给另一个引用一样。Binder模糊了进程边界,淡化了进程间通信过程,整个系统仿佛运行于同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之中。形形色色的Binder对象以及星罗棋布的引用仿佛粘接各个应用程序的胶水,这也是Binder在英文里的原意。

(敲黑板)首先我们要理解我们说的Binder分为Binder对象和Binder驱动,即Binder驱动就是主要的内核模块,而这个Binder对象是通讯的载体,可以自由的通过Binder驱动自由穿梭任意进程。所以客户端或者服务器就可以把数据放入Binder对象里,然后进行调用和通讯。类似于胞吞胞吐吧。

Binder框架定义了四个角色:Server,Client,ServiceManager(以后简称SMgr)以及Binder驱动。其中Server,Client,SMgr运行于用户空间,驱动运行于内核空间。这四个角色的关系和互联网类似:Server是服务器,Client是客户终端,SMgr是域名服务器(DNS),驱动是路由器。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图片摘自Binder 总体架构及相关代码浅析


和DNS类似,SMgr的作用是将字符形式的Binder名字转化成Client中对该Binder的引用,使得Client能够通过Binder名字获得对Server中Binder实体的引用。注册了名字的Binder叫实名Binder,就象每个网站除了有IP地址外还有自己的网址。Server创建了Binder实体,为其取一个字符形式,可读易记的名字,将这个Binder连同名字以数据包的形式通过Binder驱动发送给SMgr,通知SMgr注册一个名叫张三的Binder,它位于某个Server中。驱动为这个穿过进程边界的Binder创建位于内核中的实体节点以及SMgr对实体的引用,将名字及新建的引用打包传递给SMgr。SMgr收数据包后,从中取出名字和引用填入一张查找表中。Server向SMgr注册了Binder引用及其名字后,Client就可以通过名字获得该Binder的引用了。


这里写图片描述




Binder原理

Binder通信采用C/S架构,从组件视角来说,包含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以及binder驱动,其中ServiceManager用于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服务。架构图如下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可以看出无论是注册服务和获取服务的过程都需要ServiceManager,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Service Manager是指 Native层的ServiceManager(C++),并非指framework层的ServiceManager(Java)。ServiceManager是整个Binder通信机制的大管家,是Android进程间通信机制Binder的守护进程,要掌握Binder机制,首先需要了解系统是如何首次启动Service Manager。当Service Manager启动之后,Client端和Server端通信时都需要先获取Service Manager接口,才能开始通信服务。

图中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之间的相互通信都是基于Binder机制。既然基于Binder机制通信,那么同样也是C/S架构,则图中的3大步骤都有相应的Client端与Server端。

注册服务(addService):Server进程要先注册Service到ServiceManager。该过程:Server是客户端,ServiceManager是服务端。
获取服务(getService):Client进程使用某个Service前,须先向ServiceManager中获取相应的Service。该过程:Client是客户端,ServiceManager是服务端。
使用服务:Client根据得到的Service信息建立与Service所在的Server进程通信的通路,然后就可以直接与Service交互。该过程:client是客户端,server是服务端。
图中的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之间交互都是虚线表示,是由于它们彼此之间不是直接交互的,而是都通过与Binder驱动进行交互的,从而实现IPC通信方式。其中Binder驱动位于内核空间,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位于用户空间。Binder驱动和Service Manager可以看做是Android平台的基础架构,而Client和Server是Android的应用层,开发人员只需自定义实现client、Server端,借助Android的基本平台架构便可以直接进行IPC通信。

引自小米系统工程师–Gityuan




Binder通信模型

看到这里想必对Binder的一个整体构架有了大致的了解,另外通过田维术博客的一个栗子来描述一下整体过程。

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通信的过程:假设A和B要进行通信,通信的媒介是打电话(A是Client,B是Server);A要给B打电话,必须知道B的号码,这个号码怎么获取呢?通信录.

先查阅通信录,拿到B的号码;才能进行通信;否则,怎么知道应该拨什么号码?回想一下古老的电话机,如果A要给B打电话,必须先连接通话中心,说明给我接通B的电话;这时候通话中心帮他呼叫B;连接建立,就完成了通信。

另外,光有电话和通信录是不可能完成通信的,没有基站支持;信息根本无法传达。

我们看到,一次电话通信的过程除了通信的双方还有两个隐藏角色:通信录和基站。Binder通信机制也是一样:两个运行在用户空间的进程要完成通信,必须借助内核的帮助,这个运行在内核里面的程序叫做Binder驱动,它的功能类似于基站;通信录呢,就是一个叫做ServiceManager的东西(简称SMgr)


这里写图片描述

整个通信步骤如下:

  1. SM建立(建立通信录);首先有一个进程向驱动提出申请为SM;驱动同意之后,SM进程负责管理Service(注意这里是Service而不是Server,因为如果通信过程反过来的话,那么原来的客户端Client也会成为服务端Server)不过这时候通信录还是空的,一个号码都没有。
  2. 各个Server向SM注册(完善通信录);每个Server端进程启动之后,向SM报告,我是zhangsan, 要找我请返回0x1234(这个地址没有实际意义,类比);其他Server进程依次如此;这样SM就建立了一张表,对应着各个Server的名字和地址;就好比B与A见面了,说存个我的号码吧,以后找我拨打10086;
  3. Client想要与Server通信,首先询问SM;请告诉我如何联系zhangsan,SM收到后给他一个号码0x1234;Client收到之后,开心滴用这个号码拨通了Server的电话,于是就开始通信了。

Server进程里面的Binder对象指的是Binder本地对象,Client里面的对象指的是Binder代理对象;在Binder对象进行跨进程传递的时候,Binder驱动会自动完成这两种类型的转换;因此Binder驱动必然保存了每一个跨越进程的Binder对象的相关信息;在驱动中,Binder本地对象的代表是一个叫做binder_node的数据结构,Binder代理对象是用binder_ref代表的;有的地方把Binder本地对象直接称作Binder实体,把Binder代理对象直接称作Binder引用(句柄)




ServiceManager 与实名Binder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其中的蹊跷:SMgr是一个进程,Server是另一个进程,Server向SMgr注册Binder必然会涉及进程间通信。当前实现的是进程间通信却又要用到进程间通信,这就好象蛋可以孵出鸡前提却是要找只鸡来孵蛋。Binder的实现比较巧妙:预先创造一只鸡来孵蛋:SMgr和其它进程同样采用Binder通信,SMgr是Server端,有自己的Binder对象(实体),其它进程都是Client,需要通过这个Binder的引用来实现Binder的注册,查询和获取。SMgr提供的Binder比较特殊,它没有名字也不需要注册,当一个进程使用BINDER_SET_CONTEXT_MGR命令将自己注册成SMgr时Binder驱动会自动为它创建Binder实体(这就是那只预先造好的鸡)。其次这个Binder的引用在所有Client中都固定为0而无须通过其它手段获得。也就是说,一个Server若要向SMgr注册自己Binder就必需通过0这个引用号和SMgr的Binder通信。类比网络通信,0号引用就好比域名服务器的地址,你必须预先手工或动态配置好。要注意这里说的Client是相对SMgr而言的,一个应用程序可能是个提供服务的Server,但对SMgr来说它仍然是个Client。


这里写图片描述
  • 首先,Server在自己的进程中向Binder驱动申请创建一个Server的Binder的实体。
  • Binder驱动为这个Server创建位于内核中的Binder实体节点以及Binder的引用。(在Binder驱动中创建一块内存)
  • 然后Server通过0这个引用号和SMgr的Binder通信将名字和新建的引用打包传递给SM(实体没有传给SM),通知SM注册一个名叫XXX的Server。
  • SM收到数据包后,从中取出Server名字和引用,填入一张查找表中。



Server初始化的时候,SMgr做了一下操作:

  1. 为binder分配128k的内存
  2. 通知binder驱动,使自身成为binder驱动的“DNS”
  3. 维护一个监听Server的死循环,并且维护持有所有Server句柄的svclist
  4. 添加Server的时候,进行权限,内存(充足)进行判断,如果没有添加过则将Server添加至svclist。




Client 获得实名Binder的引用

Server向SMgr注册了Binder引用及其名字后,Client就可以通过名字获得该Binder的引用了。Client也利用保留的0号引用向SMgr请求访问某个Binder:我申请获得名字叫张三的Binder的引用。SMgr收到这个连接请求,从请求数据包里获得Binder的名字,在查找表里找到该名字对应的条目,从条目中取出Binder的引用,将该引用作为回复发送给发起请求的Client。从面向对象的角度,这个Binder对象现在有了两个引用:一个位于SMgr中,一个位于发起请求的Client中。如果接下来有更多的Client请求该Binder,系统中就会有更多的引用指向该Binder,就象java里一个对象存在多个引用一样。而且类似的这些指向Binder的引用是强类型,从而确保只要有引用Binder实体就不会被释放掉。通过以上过程可以看出,SMgr象个火车票代售点,收集了所有火车的车票,可以通过它购买到乘坐各趟火车的票-得到某个Binder的引用。


这里写图片描述




Client 与 Server通讯

Client向SM发送申请服务Server的请求,那么SM就可以在查找表中找到该Service的Binder引用,并把Binder引用(BpBinder)返回给Client,此时Client便可以通过这个引用向Server(间接)发起调用,Binder引用将参数包装然后交给驱动并获取Server的调用结果。


这里写图片描述




整体通讯流程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参考超强的女博主[Android Bander设计与实现]
(blog.csdn.net/universus/a… “optional title”)

最后可以通过该博主写的博文进一步对Binder进行探索和了解,比如Binder 内存映射和接收缓存区管理,Binder在驱动/传输中的表述等,因为该篇文章主要是在应用层做的一个分析和总结。下面来看一下原图(上面3张图借鉴此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总结

本篇博客图文并茂的总结了Binder应用层的总体流程,总的来说算是对大佬们的文章做的一个总结笔记,Binder非三日之功可破冰,个人觉得在it上的学习也是一样,可能短期的学习并不能展现出有多大改变,但是循序渐进,量变引起质变。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重磅推荐(女博主) : Android Bander设计与实现
田维术的 : Binder学习指南



深入篇
Binder 总体架构及相关代码浅析
小米工程师Gityuan深入话Binder–Binder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