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俞军老师聊产品经理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94 阅读5分钟
原文链接: www.jianshu.com
好久没参加大活动了

今天在北京,参加了三节课的年终千人大聚会——有可能大烩。终于见到了国内互联网产品圈的鼻祖,活的俞军老师(现

滴滴产品高级副总裁

),为啥这么说,因为2005年之前,百度的几乎所有产品决策都是他一人承担,而我2006年才开始工作……

之前俞军帮我的新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写过推荐语,在微信里有过只言片语的交流,但毕竟粗浅,今天能和其他几位产品牛人一起问他一些问题,还是挺有收获,分享一下俞军老师的回答和我的理解。

先从之前的交流说起。

微信截图1
微信截图2

所以,今天我继续问了这个问题: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边界在哪里?业内有不少说法,说产品岗即将被“肢解”、我自己有时候也顺着大家的胃口说“十年之后再无产品经理”,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岗位的定义问题。

俞军的核心观点:

具体岗位的边界是动态变化的,不但是产品经理,对任何岗位都是,随着大到时代、中到行业、小到团队的需要而变化。而产品经理最本质是对结果负责,要具备持续输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我的理解是,时代的大背景,比如技术发展,观念改变,会通过影响公司业务形态来影响组织结构和岗位设计;行业里各种玩家的关系网重组,也有类似影响;而团队内每个人的能力特点,会使得最终的职责设定会有不少灵活性。于是,岗位只是为了满足公司业务需求的一种阶段性解决方案,不用纠结于叫什么抬头,而应该看背后需要做的任务、需要具备的能力,而俞军提出的“具****备持续输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已经走到逻辑尽头了,甚至有点太普适,对老板、对创业者、对每个人,似乎都对。

顺着继续问,“具备持续输出正确决策能力”的产品经理怎么培养、怎么找?在面试选人的时候,看重什么?

俞军的核心观点:

好苗子本来就是少数,在“找”上更多下功夫,而不是费力“培养”。有五点可以判断一个苗子好不好。

逻辑:逻辑严谨,这是基础,凡事结论可以错,逻辑不能错。

同理心:站在用户角度思考,前提是大量输入用户相关的信息,然后带入思考。(我个人觉得这有点像“角色切换”的能力,像小白一样发现产品问题,像专家一样设计解决方案)

经验:没有思考的经历,不是经验,很多5年工作经验的人,其实只是5年工作经历。经验是广泛的信息输入,加上经历,加上思考,再做出改变,再验证。工作的选择,快速增长的行业、公司非常重要,这样你才有机会不断试不断错,同样的时间内更多次反馈,才能积累经验。

异见:人都是有认知盲点的,要接受这一点,不断自我反思,鼓励平等沟通和不同意见,比较依赖公司文化。

数据:广义的数据,是指各种输入的信息,要相信没有足够的优质输入,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输出。但数据不是万能的,要非常小心哪些情境下不能依靠,哪些情况下要更多使用数据。

前两点部分依赖先天条件,第三点的核心是深度思考的能力,后两点依赖于团队文化,好苗子放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事半功倍。

时间有限,现场还有些问题没能展开交流,都是关于人的,比如:

面试的方法论,有什么好问题可以迅速判断一个产品经理的能力?

一个公司从0到独角兽的过程中,产品团队从1个人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中间会经过哪些关键阶段?在什么条件下增加怎样的配置会比较合理?

非产品经理出身的产品总监如何管理产品经理?

……

也期待以后有机会和现场的各位交流,他们是:

@朱晓华(分答联合创始人&产品总监)

@耿新跃(豆瓣用户产品副总)

@张涛(映客高级产品总监)

以上交流,我下场之后随手凭记忆画了一张图。似乎这背后,还是隐藏这一个“输入-->思考-->输出”的模型。

随手乱画

对了,One More Question,候场时,我私下又问了一个问题:

产品团队怎么配置,比如互联网金融行业,他们经常问我到底用互联网背景还是金融背景的人,都用的话怎么搭配?

俞军老师坚定的认为应该互联网人主导,理由很简单,不破不立,互联网人主导,会有颠覆的做法,有可能失败,但如果是行业内的人主导,自废武功的可能性更低。

当然,我觉得这是站在行业而不是公司的视角,给出的一个更高级的回答。


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