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开发者大会(GDD2017)见闻 Day2

1,117 阅读14分钟
原文链接: zhihaozhang.github.io

写在前面

上一篇博客写了挺多开发者大会期间的花絮(虽然花絮本身就是开发者大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这篇博客里将更专注于session本身,对场外的花絮和花边新闻尽量少的提及。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

Android things

安卓things是一种支持世界各地计算需求的新平台,其出现的初衷是简化IoT设备的开发和生成。安卓things运行的仍然是安卓系统,因此对安卓开发比较熟悉的朋友可以很快的上手来完成一些应用。

在现场,演讲者详细演示了如何在大会赠送的Android things设备上进行程序开发。他利用温度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开发了一个温度计和气压计的应用。开发共分为三个步骤:

  1. 拼装器件Assemble,组装说明
  2. 烧构件版本 Flash Android things
  3. 开发应用 Develop Apps, 用Android studio 3.0+

例子部分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对外围设备进行输入输出,怎么让程序知道某个按钮被按下了,怎么样将传感器测得的值显示出来,以及如何整合应用外围设备输入输出库的驱动器。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去codelab学习一下。codelab也是谷歌极力推荐的一个学习网站,在展区有一个专门的展台,而且越来越多的教程被翻译为了中文,还是挺不错的。

PWA的框架和工具

渐进式网页应用(PWA)上篇已经简单的介绍过了,第二天依然有两个session围绕着它展开。首先是PWA的工具,讲者首先介绍了为什么要工具。所谓工具,就是让用户更方便的完成某项工作的东西,节省用户的时间。

PWA一大特点是节省用户带宽,让浏览器和网页了解你的应用,在默认生成的基础上,如果能帮助用户指定决策就更好了。Chrome在开发者panel中可以看到安装时和安装后的网络请求情况,将运行时的网络请求可视化,从而对用户制定缓存策略产生一定建议。

在构建PWA时,他介绍的通用工具是Workbox这个JavaScript库作为创建、测试、体验Service Worker的工具集合。接下来他介绍了PWA和Vue、react、Angular等流行框架的CLI如何结合使用,主要是如何基于json进行配置。

TensorFlow

TensorFlow真是火,如果说去年的GDD主角是Angular,那么今年的主角无疑是TF。从分会场排的长龙以及增加的场次,不难反映谷歌的策略已经从Mobile First 转为了 AI First。这个session依然是金安娜全程用中文来介绍的,虽然有时候结结巴巴的,但还是坚持了下来。这个session主要是广告,说TF怎么受欢迎、TF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成功(超过了很多年经验的医生)、AlphaGo战胜了世界顶级围棋选手。TF支持了更多的硬件平台,包括CPU、GPU、Cloud TPU甚至安卓、ios、Android things。最后简短的带过了TF的架构。

TensorFLow架构图 

ARCore

作为有望与人工智能抢风头的AR,自然也是本次大会的一个亮点,ARCore这个session由负责技术与用户体验的两个人来共同完成。

首先是技术人员上台演讲,他介绍了沉浸式计算的发展历史,随后介绍了ARCore的发布量:100,000,000. 介绍了ARCore的新特性,即环境识别光线估测

随后是负责用户体验的工程师上台演讲,她介绍了在展区看到用户还是很习惯性地去用两个手指Zoom in 和 Zoom out,而不是尝试去移动摄像头和模型进行交互,当用户葛优躺在沙发上的时候会比较懒惰,更不会去移动身体离开舒适区。她建议,在程序内给予用户明确的提示或合理的理由,让用户进行移动。

随后舞台交还给技术工程师,他宣布了chrome将支持ARKit和ARCore的大新闻。我觉得这个才是对于AR的重大利好,因为很多年轻人都不会愿意购买头显,买了的也很可能不会随身携带,更别提父母辈的中老年人了。而如果Chrome支持了AR,那么无疑将大大降低AR的使用门槛。教程链接

关于ARCore框架本身,分成了四个部分来介绍。

  1. 跟踪状态
  2. 平面
  3. 特征点
  4. 光估测

跟踪状态指的是无论你摄像头怎么动,模型也会跟着进行一定的角度和位置变换来欺骗人眼,以为模型真的就更场景融合到了一起,这一过程也叫偏移校正。这里需要提到的是锚点的概念,即AR的对象添加的实际的对象时指定的位置。

另一个概念是平面,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检测,跟ARKit一样,也是采取的用若干特征点确定一个平面的方式,我们都是知道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面,这里采用多个点可能是从计算的效率方面出发的,快速确定平面以及平面的边界。当然,平面的多个平面也是可以同时检测到的。

光线检测的例子让我印象比较深刻,它采用的是一头狮子,当灯关闭后,似乎被惊吓到了,然后跳了起来,对检测光线从亮到暗这一过程的诠释简直完美。视频地址

Android Oreo

Android 8.0版本名是奥利奥(流口水),不可避免的也在本次大会上开了几个session,由于我不是安卓开发者,所以在选择分会场的时候,基本都避开了这个主题,但由于某些分会场人多到进不去了,又不想浪费时间,也零零散散的听了一些。

首先是Android Studio的更新,可以帮助用户分析并提升应用的性能,也是采用的可视化的方式,将网络请求CPU使用率内存管理等控制用户体验核心的一些指标按时间序列进行了可视化,从而用户可以方便的看到,在哪些时间点资源的消耗比较明显,从而进入到相关函数内部进行优化。现场举了一个内存管理失误并修正的例子。

后面听了半场用架构组件来写安卓应用的session,在Angular里,组件的好处就挺多的,例如:

  • 让应用更加健壮
  • 易于测试团队进行测试
  • 可维护性提升了不少
  • 耦合程度低,适合团队开发等等

这里她重点介绍了安卓组件里的两大特点:可被观察、可感知生命周期。可被观察类似观察者模式,可以带来的好处是关联了生命周期、避免内存泄漏。以持久化数据Room组件为例,它带来的好处包括:

  • 减少了样板代码
  • 查询结果转化为JAVA对象
  • 编译时验证SQL语句
  • 查询结果可被观察

由于没有听全,加上对安卓开发没有基础,这里只能丢出一些链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开发者频道
GitHub例子
简书

一句话总结安卓这个我不了解的领域:谷歌在帮助程序员来优化他们的应用:自动检测将资源用量进行可视化,甚至是帮助用户分析即将离开应用的用户,增加用户粘性;组件化开发降低开发安卓应用的难度和速度。

未来网络的潮流

这个session的标题很宽泛,是对未来趋势的一个预测,这个话题还蛮有意思的。

新API

演讲者是个德国人,他认为以后的web应用应该以全屏PWA为主,现在已经可以将display属性设为”fullscreen”从而将手机顶部的时间、蓝牙、wifi信息掩盖掉,配合现在的全面屏手机,营造出一种沉浸感。

第二点他谈到了网络推送通知已经可以和原生的应用一样,举了一个macOS里通知中心的例子。它遵循macOS系统勿扰模式的设置规则,更好地与平台集成。

接下来是PWA的一大优势:service worker导航预加载,利用这个功能,在用户发出GET导航请求的同时,系统在Service Worker启动的同时启动网络请求。虽然这无法避免启动延迟,但却可以消除网络请求受阻的限制,让用户能更快获取到想要的内容。

接下来是一键注册的API,使用Google电子邮件地址创建账号。支持使用之前选择的信息实现回访用户自动登录。介绍链接

存储空间估测方面,开发者经常遇到这个问题:存储空间是否还够支持下一个操作?选择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API链接

Image Capture API,利用这个API,可以捕捉静止图像,以及配置相机的硬件设置。API链接

Shape Detection API,用来检测面孔、读取条形码甚至进行光学字符识别(也就是常说的OCR)功能。API链接

Media Capabilities API,这个API让媒体在流畅播放的同时实现高能效。通过获取与设备解码功能相关的更多信息,帮助开发者在为用户选择媒体流时候做出最佳决策。比如为好一些的手机设置1080p甚至4k的媒体流,为千元机设置480p的媒体流。API链接

NetInfo是为了完善上面的API设置的。主要是检查手机的网络,如果支持retina显示的屏幕,但是目前只有2G,也选择非高清的媒体流。API链接

WebVR,一种开放标准,将虚拟现实的体验带到浏览器中。参考链接

Navigation Timing API,获取设备总体性能的API,比如网页的render耗时、网页加载耗时、网页连接耗时等。同样是为了针对不同用户给出不同媒体流的一个判断。API链接

JavaScript新用法

动态模块导入,延迟加载JavaScript代码,在需要的时候动态加载代码,提升用户体验,提升应用性能,类似于Swift里的懒加载。

异步生成器函数,简化流式传输数据的消耗。可用于for-of循环以及通过异步迭代器工厂创建自定义异步迭代器。

Promise中的Finally方法,确保系统无论在啥情况下都执行需要的操作,无论Promise最终是被接受还是拒绝。

数据传输

web蓝牙 与附近的蓝牙设备进行通信,目前只在chrome中得到了部分实现,后续还需等待。API链接

web USB 专为网络设备设计的访问控制,仅限于HTTPS,且必须由用户启动。同样,目前只在chrome中得到了部分实现,后续还需等待。API链接

为十亿用户打造产品

最后一个session,是讲用户体验的,题目也起的非常之大,为十亿用户打造产品。演讲者是一个印度工程师,体重跟十亿这个数字很配(逃~)。

当用户的量级达到1,000,000,000人时,通常意味着用户来自世界各地,有着完全迥异的背景和文化,甚至各个国家之间的基础建设差异也很大。在现场,印度小哥列举的例子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网速差异,发达国家网速比发展中国家网速快了50倍,而网速达到4Mbps以上的用户所占比例差异也很大,在越南。委内瑞拉这些国家,占比可能不到1%;上网的费用方面,越南人收入的8%需要花在流量上。可能那些国家的大部分人还在我们十几年前1M流量10元的GPRS时代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用户设备的移动网速和连接质量的差异量身定制App。

讲者从五个方面提供了优化应用产品的建议:

  1. 连接
  2. 设备能力
  3. 流量费用
  4. 电池消耗
  5. 内容

关于优化网络连接,他给出的建议是规定流量的有限顺序,即文本优先法则。图片还没加载完,有了文字,应用看起来至少是可用的。第二点是网络请求去重,网络请求不应该重复和频繁;第三点是根据网络连接性能调整行为,就是上文提到的2G网络环境下和wifi环境下所请求到的流媒体质量应该是不同的。

关于图像,他建议适宜时提供SVG,否则提供webP图像。SVG是矢量图,在任何分辨率小可以不失真,而且体量很小。动态图一般比较大,最好告知用户动态图大小。当然他也提到了PWA的离线缓存体验,不至于在网速慢或没网的时候,让用户感觉到应用不可用(虽然确实不可用)。

在构建应用的时候,也需要专门为中小屏幕构建,针对中低密度屏幕进行优化,并通过模拟器配置进行测试。

内存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他鼓励应用应该按可用的RAM调整占用的空间,避免长时间运行的进程。而上文提到的Android Studio内存监视器可以帮助开发者做到这一点。

APK安装包的大小跟流量很相关,而其中图像消耗的流量最多。压缩APK文件,他推荐使用ProGuard降低代码大小,并在build.gradle中将多APK作为一个选项。同时,数据流量的使用也是可以在Android Studio中看到的。而且应该赋予用户选择的权力,比如网易云音乐就允许用户选择仅在wifi可用时下载歌曲。

电池消耗方面,应用避免不必要的唤醒,比如GPS定位,这个服务就挺耗电的,不要在后台一直使用。网络请求最好使用批处理的方式,有利于节能。当然也非常推荐使用他们家的Firebase JobDispatcher

快速自适应式界面方面,他鼓励处处提供触摸反馈,按了按钮之后,即使需要等一会儿,由于有反馈告诉用户确实按下去了,他们通常愿意等一会儿。第二点是界面需要始终处于可交互的状态,也就是安卓主线程中,不应该处理其他事务,因为有可能会造成UI的卡顿。UI刷新率,始终要达到60fps,才会给人流畅的感觉。关于界面的最佳做法,当然是符合谷歌的Material Design咯。

本地化方面,他谈到大部分开发者考虑到了提供给用户多语言环境的支持,但是往往忽略的一点是字体的选择,某些字体在某些国家的文字下很不适合阅读。

结束语

知乎曾经有个问题是百度曾经做过哪些恶,他有个镜像问题是:谷歌都做了哪些恶。一个高赞的回答是:退出中国大陆市场。转眼间,搜索服务离开大陆已经快8年了,希望谷歌搜索和其他一些Service能和AI一样早点回来吧。

今年的谷歌开发者大会算是结束了,每个session都只有30分钟,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的研究和使用还得靠台下的开发者,希望本文中的参考链接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请您用支付宝或微信小额赞赏支持我继续原创,谢谢。
支付宝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