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问你http协议,到底是想问什么?

6,035 阅读6分钟

本文是阅读《图解http》之后的总结,可能会很长。PS:这本书通俗易懂,适合前端工程师阅读,是非常优秀的http入门书籍。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我默认你已经稍微了解什么是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url(统一资源定位符),常用状态码等。当然这也是我们工作中每天都在接触的 AJAX/接口/API 背后的东西,所以面试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 当浏览器输入一个url到页面显示在用户面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了解http吗?(面试题)当然,网上介绍http的文章很多,也比我讲的细也比我讲的好,所以本文将结合 node http 模块,结合代码描述http以加深印象。

  http是TCP/IP协议族的一部分,TCP/IP不赘述了(主要是我也不知道),简单来说http是TCP/IP应用层的一部分,这个部分里还有FTP、DNS协议等,其他三个部分 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不在 http 讨论范围之内。只需要知道,一个由客户端发出的请求,会经过 http协议包装一层,TCP协议包装一层,IP协议包装一层,以太网再包装一层,和发快递是一样的,这个过程称为封装,包装好之后就上路了(通过物理层传输),到达服务器就开始拆开这个快递,从外到内。这个过程任何人无法绝对掌握数据是否可靠,所以要通过TCP三次握手(面试题)

握手过程中使用了 TCP 的标志(flag)—— SYN(synchronize)和ACK(acknowledgement)。发送端首先发送一个带 SYN 标志的数据包给对方。接收端收到后,回传一个带有 SYN/ACK 标志的数据包以示传达确认信息。最后,发送端再回传一个带 ACK 标志的数据包,代表“握手”结束。若在握手过程中某个阶段莫名中断,TCP 协议会再次以相同的顺序发送相同的数据包。

总结一下就是:

  • 客户端–发送带有SYN标志的数据包–一次握手–服务端
  • 服务端–发送带有SYN/ACK标志的数据包–二次握手–客户端
  • 客户端–发送带有带有ACK标志的数据包–三次握手–服务端

  话不多说,来用 node/v8.9.3 造个服务器吧。我们一步一步来,这个过程可能有坑,搜索引擎和官方文档更配哦。

// 引入 http 模块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lass Server {
constructor() {
}

start() {
const serve = http.createServer((req, res) => {
res.end('我的第一个服务器')
})
serve.listen(3000, '127.0.0.1',() => {
console.log('我在 http://127.0.0.1:3000 启动了')
})
}
}
// 启动服务器
app = new Server()
app.start()

/** 两行代码版
*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 http.createServer((req, res) => {
* res.end('我的第一个服务器')
* })
* .listen(3000)
*/

我们启动这个服务器

node server.js

打开 http://127.0.0.1:3000 心怀期待,一打开一看,fxxk!中文乱码了!机智的你马上想到是编码格式的问题。node本身不支持 GBK格式,但是它是支持 UTF-8 的。当然这个编码的问题我们先发一边,我们现在要讨论下,http.createServer 接收的回调函数的两个参数 request、response,请求实体和响应实体。我们在调试接口的过程中,观察浏览器控制台 network 下经会看到一个请求的 公共头,响应头,和请求头。请求头或者叫请求报文首部浏览器给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它包含请求一个接口的重要信息,比如 formData,query 等,类似我们这个例子这样:

GET / HTTP/1.1
Host: 127.0.0.1:3000
Connection: keep-alive
Cache-Control: max-age=0
Upgrade-Insecure-Requests: 1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64.0.3282.140 Safari/537.36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image/webp,image/apng,*/*;q=0.8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br
Accept-Language: zh-CN,zh;q=0.9
Cookie: _ga=GA1.1.937303312.1517920872; hibext_instdsigdipv2=1; _gid=GA1.1.34943646.1521164839

公共头是浏览器提供的方便查看,一般都是请求url地址,请求方法,状态码等消息;而响应头或者叫响应报文首部则会有一系列重要的首部字段。常见的如下:

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 text/plain;charset=UTF-8
Date: Sat, 17 Mar 2018 02:48:41 GMT
Connection: keep-alive
Content-Length: 24

响应头消息会告诉我们用了哪个版本的协议,状态吗和消息’ok’,这个不用多谈。

  我们先从响应头入手,这个是我们调试接口的主要部分。发现有个字段Content-Type,机智的你马上想到这个或许能解决我们服务器的乱码问题。直接用我们现在这个服务器,返回的响应头是没有Content-Type(内容类型)这个字段的。而我们的回调函数已经拿到response这个对象了,就意味着我们能直接改造响应头,返回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z在res.end()之前加上这么一个响应字段。

res.setHeader('Content-Type', 'text/plain;charset=UTF-8')

这字段的含义就是,告诉浏览器用什么方式解析返回的结果。这种方式被称为多用途Internet邮件扩展(MIME)类型
我们在post请求提交data也会用到Content-Type。比如使用axios,使用post上传数据是需要根据后端接口要更改headers中的Content-Typeaxios默认的数据格式是Request Payload,为JSON对象;有的接口只支持FormData,你需要改为 Content-Typ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并且使用qs模块把你的数据格式化qs.stringify(data),使之变为formData的 k1=v1&ke2=v2&k3=v3 的格式;有时候上传不同类型的数据时,请求头的Content-Type: multipart/form-data,也就是传统的form表单submit的效果是一样的。

常用的MIME类型如下:

mimeTypes = {
'css': 'text/css',
'gif': 'image/gif',
'html': 'text/html',
'ico': 'image/jpeg',
'jpeg': 'image/jpeg',
'jpg': 'image/jpeg',
'js': 'application/javascript;charset=UTF-8',
'pdf': 'application/pdf',
'png': 'image/png',
'svg': 'image/svg+xml',
'swf': '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tiff': 'image/tiff',
'txt': 'text/plain;charset=UTF-8',
'wav': 'audio/x-wav',
'wma': 'audio/x-ms-wma',
'wmv': 'video/x-ms-wmv',
'xml': 'text/xml'
}

  讲到这里我们梳理下文章内容:

  • http是TCP/IP协议族的一部分,处于其应用层,是我们最为常用的传输协议;TCP三次握手。
  • http最要的部分是请求报文(request),响应报文(response),报文首部也就是响应头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并有其独有的左右。
  • MIME和Content-type(内容类型)。
  • 番外:node启动服务器;axios,post请求注意事项,修改请求头Content-Typeqs模块格式化提交数据。

HTTP正确的翻译为 超文本转移协议;现在常称为 超文本传输协议
HTML为超文本标记语言

待续

欢迎在GitHub给我留言,一起学习,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