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方如何选择广告的计费方式

583 阅读5分钟
原文链接: mp.weixin.qq.com

本文来自商业PM大本营群友:邓江山

网络广告诞生至今,出现了多种计费方式。90年代的时候,只有cpt、cpm等。21世纪,陆续出现了cpc、cps、cpa、ocpc等计费方式。

当前,这些方式处于并存的状态,不同的媒体,在不同的场景下,会选择不同的计费方式。

那么,该怎么理解媒体方这些选择背后的逻辑呢?

1、计费方式的本质差异?

我将广告的本质理解为六要素:目标,受众,媒体,创意,预算,roi。这一理解适用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广告,也适用于网络广告。

在其它要素稳定的前提下,不同的计费方式,在广告主roi的波动性上差异较大。

根据目标的不同,广告主的roi有两种定义方式:

品牌广告,更在意曝光。roi=曝光次数/费用

效果广告,更在意转化。roi=转化次数/费用

品牌广告场景下,roi波动性:cpt > cpm

效果广告场景下,roi波动性:cpt > cpm > cpc > ocpc > cpa >= cps

波动性对应着客户风险大小。当且仅当平均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时,波动性的风险给客户的感知会比较小,客户不会太在意。

其它情况下,波动性给客户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2、媒体方怎么选择?

2.1 理论情况下的选择

理论上,媒体方希望自身收入最大,这是他们做决策时的目标。竞争状态的不同,会影响媒体方的决策。

(1)垄断状态

当处在一个垄断的状态时,媒体方有足够的自由度来决策计费方式,以及价格,不必太顾及广告主的感受。这时,较优的策略是定较高的价格,并且让客户承受更多的波动性。

对应的,无论目的是品牌还是效果,最佳的计费方式可能是cpt。

(2)竞争状态

当处于竞争状态时,媒体方就不能为所欲为了,它需要考虑怎么吸引更多广告主,以及让他们投入更多预算。

假定各个媒体方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定非常低的价格。这种情况下会是如下逻辑:品牌场景下,cpm会比cpt更受广告主欢迎。

效果场景下,cps、cpa、ocpc等,会比cpc更受欢迎。cpc又比cpm、cpt等更受欢迎。此外,流量的质量及广告的可见性越不稳定,广告主越倾向于cps、cpa、ocpc、cpc等方式。

2.2 实际选择

理论上的逻辑是重要的,但实际决策时,还有一些因素影响媒体方的选择。

(1)实现成本

每种计费方式都对应着一定的实现成本。

cps仅在电商领域可行。其它情况下,要真正按照成交计费,是非常困难的,涉及技术、沟通、信任等问题。

cpa计费仅在落地页数据可追踪时可行,应用市场是早期的典型。追踪的技术在近几年才开始成熟。

(2)行业做法

行业有一些通行做法。品牌广告场景,cpm是最主流的计费方式。效果广告场景,cpc是最主流的计费方式,近期ocpc也开始流行。

此外,主流广告平台也在不同场景提供多种计费方式供客户选择,这样做能应对差异化的客户需求。

行业做法是多个媒体方和广告主博弈后的结果,各方也建立了一定的认知和习惯,新进入者通常愿意参考行业的做法。

(3)资源稀缺性

越优质、越稀缺的资源,广告主期望卖出更高溢价,并且承担更小的波动。 这种情况,cpt、cpm通常是他们的选择。这类似于垄断状态下的决策。

3、延伸讨论

(1)广告主非理性的情况

上述讨论基于一个假设:广告主是理性的,并且基于实际roi的大小及波动做决策。 那么,哪些情况下,上述假设会失灵呢?

1)广告主不太在意roi

有时,广告主更在意广告的位置,而非roi。

有时,广告主更在意曝光的量,而非roi。

2)广告主不能核算roi

当平台提供的展现、点击、转化等数据不够完善、及时时,广告主难核算roi,即便其有意愿。

当广告主有许多额外工作任务时,通常也没有足够的精力来核算roi。

3)广告主不会核算roi

广告主不懂得如何准确核算roi。

4)广告主对roi的“感觉”更重要

广告主有时会根据感觉上是否划算来做判断,而非经过计算与比较。感觉容易带来偏差。

媒体方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到相应广告主群体在roi上的认知及行为,做相应的设定。

(2)影响价格高低的因素

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承受的风险越大,应该获得更多的风险补偿。

对应在广告场景里的逻辑是:计费方式越靠近展现环节,平台承担的波动性越小,广告主承担的波动性越大。由此,广告主付出的价格应该相对低。

然而,在一些场景下,cpt计费的千次展现费用反而是最贵的,这和上述逻辑有冲突,为什么?

因为cpt计费有个特点:以品牌推广为主要目的,而适合品牌推广的广告资源的稀缺性较大。

由此来看,决定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有2个:资源稀缺性,价格波动性。

资源越稀缺,价格越高。计费方式越接近转化环节,价格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