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离职?问完自己这几个问题,就知道答案了

2,009 阅读6分钟
原文链接: www.jianshu.com

从上家公司离职前,和同事、总监、老板去聊,对职业发展很困惑,产生强烈的现实扭曲感觉,听的、看的、讲的,都不一样,然后找大量的职场上资料去阅读,收获颇丰,也从痛苦中走了出来,整理摘录出来,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很多人会产生离职的想法,《职得》的作者高琳说:你想要做的和你正在做的不在一个轨道上,怎能不产生纠结、困惑和焦虑这样的负面情绪?

罗振宇说: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总是不太一样,它们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

我的总结是:因为想做和在做的冲突,不知道当前做的有没有长期的价值,客观和主管认知不全面,所以会产生痛苦和焦虑,如果从认知上解决掉客观和主观的差距,我们就知道该如何选择了,相信回答完这几个问题,你对自己的认识从主观和客观上都会更清晰,权衡利弊,就解决掉你的困惑了。

生存问题

1. 有一份很喜欢的工作让我愿意每天上班

2. 收入足够我在北京(自己的城市)过不委屈的生活

3. 工作内容被别人认可,有意义受尊重

轻资产行业,比如广告业、新媒体行业等等,轻资产行业高度依赖人才。你越重要,你就越贵,你就越抢手。

重资产行业比如制造业、通信业、药业。重资产行业有个特点就是对人的依赖比较小,除非你是能操盘大项目的高级管理型人才,普通人在重资产行业,基本沦为小螺丝钉。

发展问题

1. 企业与行业,你是否认可其中一个?

2. 你所做的业务和公司的核心业务有没有直接联系?

3. 工作里存不存在解决不了而你又无法接受的问题?

4. 在这份工作里,你的长处是否得到发挥?

5. 有种选择叫做放弃会毕生遗憾

你一定要明白,对于很多公司来说,真正解决用户问的不是前端也不是后端,不是因为你技术有多好,而是因为销售酒喝的好,回扣给的好,是因为运营做的好,用户忽悠的好,技术这些公司里才是真正的辅助,这类公司出问题一般都会找技术背锅。

如果你想要在你的公司有大发展,你应该要对公司的高管做个统计,画个饼图,看看,有多少是人初始团队的,有多少人是公司从外面请来的,有多少人是靠自己的能力升上去的,有多少人靠对领导和公司的”忠诚“上去的,你就会知道你职业如何发展了。

自我成长与工作经验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猎头说: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专业性问题

1. 敢怼,即有胆量提出和老板不同的看法

2. 能怼,即有能力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3. 会怼,有技巧地让老板同意自己的观点

听话不仅不能帮你获得认同,反而可能降低你在别人心中的地方。听话的员工往往止步于麻烦,而不听话的员工往往会越过麻烦。

每一次的妥协和让步又在不断降低自己在专业性上的权威,只有创意精英才敢冒着被河马踩死的风险捍卫质量和业绩。

所谓的创意精英,就是不肯在自己的专业性上做一点让步和妥协的“死脑筋”,宁愿得罪人也要捍卫自己的专业,他们把自己所做的工作和产品当做个人品牌的延伸,因此他们无法忍受降低他们的专业水准的事情出现。

发脾气是最世界上无用的东西,只有小孩子才赌气,而成年人解决问题。

总结

马克·吐温说:“20年以后你不会因为你做过什么而后悔,而是因为没做什么而后悔。”

高琳说:我发现人趴在地上看到的世界和平时是不一样的。因为角度不同所以平时很多看不到的地方,这时候反而看到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失败可以是很棒的经历,而没有趴在地上看过世界的不足以谈人生。

罗振宇说:成长没有好坏,它只是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