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札记(七)- 顺势而为

994 阅读7分钟

最近公司在做技术重构,这件事情已经持续了 3 个多月算是公司发展历史以来付诸成本最高的一项任务。同时,我也忙于一些较为重要的公司文件,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业务当中。进而,我发现自己有一个很深层次的焦虑,这份焦虑每天伴随着我,每一个无法入睡的深夜,每一次清晨的惊醒。好似耳边一直有一个人不住地提醒自己,这样不行,这样不行,这样下去不行。

这个世界是有很多大势所趋的,顺势而为顺的不是一只是一个技术的普及、也不是一种产品模式。2016 年碎片化资讯分发成了所有人争相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热点产品模式,然而在我看来,这个产品模式是大势的结果,不是原因。核心的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大势越过顶峰,人们面对手机不再抱有期待想要从中找寻内容,相反则是一种负担。

大家知道每天几百次的我所事事的三五分钟的短暂时光必须要打开手机,看微信、朋友圈、刷微博、刷XX头条资讯,不过是从中选择让自己最爽的一个打开。爽完了,离开手机,回归世界。因而,2016 年的大势是在移动场景下的[轻松、轻松、轻松]。同理,“知识付费”反智运动是因为它比传统的课堂阅读轻松、“直播”是因为它让用户比歌舞厅、网剧更轻松地获得获得快乐。

当然这是我的一点拙见,那么如何看清接下来的大势就成了每一个做事儿的人每天苦思冥想的事情。滚滚红尘,我们不乘上大浪哪儿能一日千里呢?

  • 几十年的大势:国运,一个名族的集体精神诉求
  • 十几年的大势:社会普遍需求,一个重大的技术普及
  • 几年间的大势:一个平台的兴起,内容载体、内容分发模式的迁移
  • 一年里的大势:某一内容载体、分发模式的集体需求
  • 几个月的大势:内容本身

我深知自己的能力,看不透几年间的大势,也很难创造出一年里的大势,而现在抉择做一个垂直行业的产品,必然是要顺着外界的大势来内修产品服务。公司里的兄弟们在思考功能,在做业务,在运营内容,在招人。这一切如果上面没有给清楚要顺着什么做,最后一切都是事倍功半,没有回报,甚至是痛苦的。

公司经营两年,多少应该算是经历了 2 次一年大势了,刚开始做公司的时候其实是微信公众平台的一年大势,可惜自己看不透没有乘上;之后第二年是碎片化信息分发的大势,可惜自己看的不够透没有完全踩上。说来内心愤恨,每天里瞎忙,没有把事情提前一年看透,怎能制定好接下来一年的安排,尽可能提高成功率、降低失败的可能。创业公司哪儿能瞎试错?我特别讨厌一些公司来来回回试几个完全搭不上关系的方向,说明老大根本不知道大势是什么。

因此,我每周会用非常多的时间去思考可以预见的 6 个月到 1 年的时间里有什么是势可以顺上,然后在学习一些成功创业者一样站在 5 年后的终局上思考公司做的一些事情不会违背一个能量更大的势。至于十几年、几十年的大势能看明白的所有人都看得明白,看不明白的得多读多少书、获得多少信息不对称才看得透呢,这我就不瞎操心了。

说到核心,到底怎么顺?

  • 那些你笃定相信的 5 年后一定会继续蓬勃发展的东西,一定要顺!如果是平台,就一定要参与进去,如果是一种产品模式就一定学。
  • 那些第一梯队明确的产品模式转向,在和你核心业务不矛盾且成本资源可以承载的范围内,直接同步功能、体验、模式。想明白核心本质,不只是瞎抄。
  • 几个月里要明确产品核心运营哪几类内容,目的明确。

最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易,这家公司彻底明白了移动互联网怎么做产品,几乎在一、两年里做不错任何产品。从体验到功能都几乎一步到位,是现在核心去学习的对象!

前两天 Facebook 出了个“大新闻”,公司内部积极鼓励“抄袭”,还说出了“Don't be too proud to copy”这样违背硅谷政治正确的话,前两天沸点上也发了让大家讨论一下。一方面,技术人才有自己从 0 到 1 创造事务的自尊心,但是掌舵的人不能被这样自尊心牵着鼻子走,Snapchat 的 Camera Effect 还有 Stories 就是一个我认为的一年里的内容载体、分发模式的大势。

Facebook 之前没看懂,短时间也创造不出来,因而只能在 Facebook/Instagram 甚至是 Whatsapp 上狂抄。还写出了 Zuck says copying Snapchat was just step 1 of Facebook’s AR platform 让人感觉像是当年 Microsoft's Bing Moment 这样对于“老科技公司”的垄断吐槽。至于 Facebook F8 上直接出现了 VR Space/AR Studio 这样的平台性产品,也是一种想把这个一年大势硬干到几年大势的目标。

因此,做任何事都要顺势而为,这样做的舒服也干的顺心,相反呢就又累又不爽。不过,有资源并可以洞察未来的人,其实可以做为了顺更长时间的大势而短时间牺牲顺小势而为的事情。这需要魄力,需要资源,需要扛得住压力,需要短期利益的牺牲,真的很不容易。

举个例子,腾讯最近出了一个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我认为就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当各个游戏公司挑灯夜战,恨不得用户一个别走,都是克金到死,能玩 10 个小时,就别玩 9 个小时。独立的个体都是自私而短视的,唯有立足长远,往后看 10 年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计划,因为腾讯希望未来几十年中国人乃至世界人都在它搭建的娱乐平台上不断玩游戏,老中青三代玩。而互动娱乐游戏是一个看未来十几年都不会荒废的行业,自然就要开始为那个长远的目标社稷长远了。

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要做出这样的,因为我们没有创造大势的机会,我们应该顺应大势创造小势。举个具体的例子,掘金算是国内第一个非常坚定的把内容分发信息流做到技术这个垂直行业的,虽然不是第一个之前 Fenng Startup News、伯乐头条都做了,然后 CSDN/SegmentFault/w3ctech/diycode 等等也都在掘金之后继续跟进了。我们创造了一个小小小小势,但背后的大势是 GitHub,GitHub 创造了开源项目的蓬勃发展,加快了新技术内容的产出速度,这使得需要更高效的内容分发平台。另,技术内容同质化很强,大量的非优质内容出现在各个技术博客平台上,因此用户还需要有一个平台来帮忙筛选的社区化产品。

以这个角度去思考掘金,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社区了,是一个我心中的顺势而为提高效率的社区产品。但是这些“屁话”并不是我一开始就想明白的,因此有点马后炮的意味。

---

离上一篇已经很久了

不敢瞎吹牛逼,都是初出茅庐的菜鸟,看天下谁主沉浮,还是雷军最牛,做基金都叫顺为

厉害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