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关于表达

1,580 阅读6分钟

Snap(原名Snapchat)目前市值250亿刀,日活跃1.5亿,可以说是社交产品中的当红炸子鸡。

通过三张图看一下Snap的产品演化过程


  • 2011年,Snap刚推出时叫做「Picaboo」,是一款只发行在iOS上的图片社交应用
  • 随后Snap正式更名为Snapchat
  • 日活用户过1000了。注:招股书中Snap明确规定日活标准是注册用户在一天24小时中打开Snap至少一次算作一个日活
  • 2012年,Snap 日活突破10万,然后发布了Android 版本。
  • 在2013年之前,日活已经突破100万,并退出了 video 功能,用户可以发送图片和视频消息了。

  • Stories   Snap 推出Stories 功能(用途类似于朋友圈
  • 推出 Smart Filter & Replay 
  • 2014年初,用户突破5000万,并退出了Chat ,用户可以发送文字消息了
  • 推出了live Stories
  • Geofilter,用户可附带地理位置信息了
  • 上线了广告功能

  • 上线 Discover 功能
  • Lenses 
  • 日活用户突破1亿
  • 国际化
  • 2016年推出On-Demand Geofilters、Chat 2.0、memories、Bitmoji
  • 日活突破1亿5千万,Spectacle 眼镜、Groupchat

然后呢,Snap 在2017年成功在纳斯达克IPO了,而且改名为Snap。但是,在招股书里,Snap向世界宣布,他们是一家相机公司。Snapchat也把「chat」给去掉,只剩下Snap。

Snap Inc. is a camera company.

We believe that reinventing the camera represents our greatest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way that people live and communicate. Our products empower peop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live in the moment, learn about the world, and have fun together.

In the way that the flashing cursor becam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most products on desktop computers, we believe that the camera screen will b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most products on smartphones. This is because images created by smartphone cameras contain more context and richer information than other forms of input like text entered on a keyboard. This means that we are willing to take risks in an attempt to create innovative and different camera products that are better able to reflect and improve our life experiences.


Snap这么做也很好理解,我们从Snap的产品演化路径以及目前产品的结构上就可以看出,相机是Snap的一切和根基。我一直相信,仔细观察产品的形态和结构,就可以推敲出背后的团队对于某个需求和市场的理解,产品的形态就是团队价值观的实体描述。接下来,我从Snap的几个主要功能讲Snap的主要产品逻辑和价值观。

逻辑1 : camera是手机上最自然最高效的表达方式

在信息传达的效率上,文字 < 图片(语音) < 视频 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移动端自然适合拍照、语音、录制这些信息输入方式,在移动端输入文字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在移动端上做图片或者视频社交软件是一个不用想都合适的问题。这里还有一点,为什么Snap打开的界面默认是相机呢?拍照和录制这个表达方式有一个天然的属性就是记录的及时性,很多场景和画面是稍纵即逝的,一旦过去了,你也就没有机会记录,更没有机会表达了。表达的前一步是捕捉,如果不是Snap的核心用户,这样的场景是很难想象的。

逻辑2:表达最重要

我所理解的社交的本质是信息的获取,不过自我表达也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一种很强烈的需求。
1)将表达的成本降到最低。Snap通过相机来帮助用户表达自己,这种表达方式几乎不用思考(发朋友圈时组织语言痛苦不?),只要将你所看到的拍下来即可。而且加入 LensesBitmoji 之类的功能使内容更加有趣和生动。哦,差点忘记,Spectacle这款眼镜使表达的成本又降低了一大截。
2)对表达者友好。阅后即焚、Story 等功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给消息增加了时效性。在传播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语境崩塌」。意思是我们在网络上发布的任何内容可能会有无限的观众和读者,你根本控制不了观众和读者是谁,与面对面交流相比,缺少了营造独特语境和应变的条件。这样对于信息的输出者是一个不利,因此很多人会因此降低自己的表达欲望。最近微信朋友圈接连推出的「允许朋友查看半年的朋友圈」、「允许朋友查看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功能也是出于这个问题的考虑。社群限制为15人。大家也都有经验,群组的人数对于自己的表达欲是有很大影响的,人越多越不想说话,越谨慎。

逻辑3: 真实

Snap的视频直接全屏显示,而且没有华丽的修饰,使整个观看体验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如临其境一般。「jump into other people’s experience」Evan Spiegel(Snap创始人)如此说到。当然,照片和视屏的丰富细节自然带有很强的真实感。阅后即焚虽然是让整个产品被人所熟知的feature,但是并不是核心,这个feature还是延续自真实感以及保护表达者而来,我们线下的社交中说过的话立即消失在了空气中,那么线上的消息也理应如此消失在网络路由中。我们在刷朋友圈或者微博时,同一个朋友的连续几个朋友圈可能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朋友圈的设计导致我们按照时间的倒叙来看这个故事,非常的违背自然规律。而Snap中的故事则是按照时间的正序排列的,就非常的自然。


以上,是我从Snap的产品形态来倒推的逻辑,有较大的可能性是Snap团队并不是这么想的。(哈哈哈

最后,我想回答一个好多人问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火一个Snapchat呢?

1)「表达欲旺盛」的群体在年龄特征上,国外和国内应该差不多,都是青少年为主。
2)但是在国内,这部分群体是先接触到的智能手机还是桌面电脑呢?(这会影响他们的表达习惯,桌面起家的同志们天生爱打字)
3)即使有接触智能手机的机会,那这个群体是否可以自由的持有和使用手机?作为一个完全基于手机的通信工具(Snap),如果不能全天持有基本就不会有人用,关系无法沉淀,活跃无法持续。
4)这个群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如果很少,则没有记录和分享的欲望

显然,在中国,大学之前甚至包括大学的青少年群体完全不具备以上的条件,所以不会出现一个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