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ya Nadella《刷新》:新微软的灵魂

1,104 阅读8分钟

《刷新》记录了 Satya Nadella 担任微软 CEO 后对采取的一些改造策略,以及对科技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看法。毫无疑问 Satya 是一位成功的 CEO,扭转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微软的颓势,股价翻倍,市值在科技公司中仅次于苹果、谷歌。

这本书也让我们处于外部的人可以一窥他在微软转型过程所做的一些决策。从几件我感兴趣的事件上来总结一下。

没想到印度人能当 CEO

Satya 提到他入职时有老乡告诉他作为外籍在这种大公司一般最高只能做到某个职位,比如在微软是副总裁。这也很符合我们的惯性思维。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在微软董事会进行新 CEO 选择时,satya 显然是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担任 CEO 的。但是书里能看出 satya 是得到盖茨和鲍尔默信任的。鲍尔默执政后期,鲍尔默已经认定微软需要有云计算业务(“公司必须建立在 Windows 和 Office 之外的竞争力”),任命 satya 先后领导了必应和 Azure 业务。

前阵子陆奇离开微软,回国加入百度的新闻沸腾一时。书里 satya 提到了他和陆奇的一些事,显然他们关系良好。在他负责微软搜索工程团队后(必应正在开发中),鲍尔默带他和沈向洋一起去湾区拜访了陆奇。希望陆奇博士担任微软所有在线服务的负责人。显然鲍尔默对陆奇的能力是高度认可的,但是如果聘请陆奇,陆奇会成为 satya 的上司。鲍尔默询问了 satya 的意愿,satya 毫不犹豫的表示同意。他相信可以在陆奇手下学到很多东西,专业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担任 CEO 后,他也邀请陆奇加入了他的高级管理团队。

要提一下 satya 并不是硅谷科技公司的第一个印度人 CEO。Adobe 在 2007 年选择了 Shantanu Narayen 作为 CEO。而随后 2015 年,Sundar Pichai 正式成为谷歌公司新任 CEO。书里也提到当时微软想要和 Adobe 进行一项合作,satya 直接电话打给了校友 Shantanu Narayen。和其他公司谈业务的时候可以说印度话真是美滋滋,不知道印度那边方言差异大不大。如果在我天朝,北京话和上海话估计也聊不到一起 ┑( ̄Д  ̄)┍ 。

收购诺基亚的锅不是我的,我当初也不同意啊

出于个人感情,我提一下收购诺基亚的事情。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显然收购诺基亚是亏大了。几年之后不仅诺基亚进行了资产减记,在当时还得罪了不少一起合作开发 Windows phone 的友商。 在收购期间,鲍尔默要求下属对这项交易进行表决时,satya 投了反对票。原文写到:

我理解扩大市场份额、打造第三大可靠生态系统背后的逻辑,但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第三个手机生态系统,除非我们能够改变游戏规则。

重塑企业文化

这并不是一句口号,satya 是真的很看重企业文化。在还是个工程师的时候,他就相信“我们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所以工作应该有更深刻的意义。”加之他热爱板球,少年时期还曾是校队成员,深知团队是否有一致的价值观、目标,对于使命的认可是很重要的。他甚至想象“如果我们在法院被审判,指控罪名是我们没有追求我们的使命,那么是否有足够的证据判决我们有罪”。

放几句微软官话:

微软是‘移动为先,云为先’世界里提供生产力和平台的专家。我们将重塑生产力,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

有点云里雾里,说人话,就是未来的计算平台在哪里,微软就要在哪里。很显然现在人们的计算平台是移动设备、在云服务,所以微软的战略方向要从这个出发点考量。

必应开发的时候谷歌已经领先很多了,前期必应也一直亏钱,为什么微软还要继续投入? 因为必应是微软最早开展的云业务之一,必应还代表背负着驱动微软未来发展基础技术的使命。不过必应现在已经是每年能赚数十亿美元的业务了。

坚定转向云计算

“将重点从规模庞大的、收入可支付所有人薪水的服务器和工具业务,转向微不足道、几乎没有任何收入的云业务”,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微软的 STB(服务器与工具业务)当时正处于商业成功的顶峰,收入仅次于 Office 和 Windows。主要产品有 Windows 服务器和 SQL 服务器。但是 satya 毫不掩饰的表示:“这依然错失了未来”。而当时的 Azure 在 STB 还只是一个边缘项目。

对于转型,satya 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对领导而言,通过命令达成的共识并不是真正的共识。任何机构建设都源于清晰的、既能自上而下也能自下而上推动进步的愿景与文化。 转型必须由内部发起,从核心向外扩散,这也是唯一能确保变革可持续的方式。

他和 STB 的管理团队的每一人单独见面,达成了共识,产品和技术会按照云服务进行优化,而不是仅考虑基于组织自建服务器的场景。

转型:化敌为友

微软长期坚持的一个信条是,Linux 等开源软件是公司的敌人。现在我们已经无力为这样的态度买单。我们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而更重要的,是确保我们以一种前瞻的方式而不是透过后视镜寻找机遇。

微软是提供软件起家的,早期也为苹果的操作系统平台生产软件。后期因为在桌面时代因为处于霸主地位,微软就一直迷恋自家平台。比如 Office 套件就一直迟迟不肯为 iOS 平台提供。

因为 satya 的远景是帮助用户提高生产力,提供计算能力。在这个目标下是不是在自家平台已经无关紧要了。在他担任 CEO 后的第二个月,宣布将 Office 推向 iOS 平台。并明确表示:“我们的创新流程将围绕着用户需求而不仅仅是他们的设备展开。”

苹果看到微软的转变后也重新和微软有了良性的关系,在 iPad Pro 发布前就提前联系了微软,希望微软与苹果一起优化 Office 365 在 iPad Pro 上的体验。这才有了后来苹果发布会上 Phil Schiller 介绍微软演示时说到:“有谁比微软更了解生产力呢?”

在这种积极开放低调的姿态下,微软也和其他伙伴取得了良好的关系:结束了和谷歌的监管诉讼,联合声明表态会“将竞争聚焦于产品品质,而不是法律诉讼”;主动放弃和雅虎之前合同签订的搜索引擎排他性权利,而最终雅虎大部分搜索服务也依然由必应提供等等。

盖茨光环:没有盖茨,我们现在可能看不到 HoloLens

Satya 认为未来有三个方向:混合现实(VR、AR)、人工智能、量子计算。 第一次看到 HoloLens 的演示视频,我想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震撼。然而这个项目开始并不受重视,甚至可能胎死腹中。

微软当时并未明确是否会对混合现实这样一个未经证实的市场展开投资。这个追求在当时看来是荒谬的。

正在为 HoloLens 寻找后续开发资金时,男神盖茨上线,在体验了一个火星漫游 Demo 后,盖茨毫不掩饰心中的喜悦给高管们发了一封邮件:

···虽然我还不确定什么样的应用会蓬勃发展,但最新的演示的确让我对这个项目充满热情,我相信我们能找到一种使之取得成功的方法。我已经对它深信不疑。

好嘛,你是盖茨,你说行就行。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没故事的卓同学

公众号:没故事的卓同学

如果想与我有更密切的交流也可以加入我的小密圈:程序员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