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需求表达方式,用户接受吗?

838 阅读10分钟

产品经理们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源于他们自己的思维习惯:他是基于自己表达的本能在打造产品,还是基于用户表达的需求在打造产品。

从产品即是欲望那篇文章开始,我谈到人人都有一种抽象的不可琢磨的需求。这种需求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昨天偶然间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忽然有灵感,尝试把一些我们本能的需求再多思考一点点,这篇先从“表达”的需求说起。

表达,不仅仅是说话。

一、给生活场景里的表达贴标签

身边时常有人一旦打开话匣子,就停不下来,你若要是搭一句话,他便要回复你十句话。我们会说这是一个话痨,他的表达欲太强了,倾盆而出的表达,想必他觉得充满成就感。我将这一类表达打个标签:话痨式。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文字聊天,每天盯着屏幕把自己埋在和好友文字互动里。你若给他打电话,他没两句就挂了,转一会又会和你文字互动好久。文字的表达,想必让他充满乐趣,但是明显热衷单一通道。我将这一类表达打个标签:单一式。

乔布斯发布苹果III的时候,执意要求将参与设计的工程师名字刻在机器内部。用户不会察觉,但这一举动让每一个参与产品设计的的工程师内心充满成就感。

乔布斯认为那些看起来不善言辞的工程师们,也是有表达的需求,这个精心打磨的产品才是他们最好的表达,一种无言的表达。我将这一类表达打个标签:隐蔽式。

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渴望被发现的。

比如明朝修长城时,永乐皇帝为了保证长城每一块砖的质量,要求将工匠的名字刻在上面。如果质量不过关,会被杀头。导致每一个工匠变得更加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怠慢。这类非得烙印上个人属性的表达,我贴上:强迫式。

以上这些标签,也是我对这个话题的表达。标签化,让我多了一点观察者的距离,我给自己这种表达贴上标签:观察式。

还有病态式,比如xxx因为童年的阴影对社会有仇视,非要通过某些病态手段来表达自己的仇恨情绪。还有迂回式,比如xxx贪官总会用很迂回的方式,通过制造各种小动作来达到暗示的目的。这些都太负面,和我们做产品的场景稍微有点远。

我以上的分类是无法穷举各种表达场景的,非要穷举不就是让我陷入强迫式表达了吗?

但是这以上五种标签:话痨式、单一式、隐蔽式、强迫式、观察式,足够我今天来谈谈产品场景里的形态了。

二、给产品场景里的表达贴标签

花一分钟揣摩一下我们自己,向外表达是不是一种本能需求?

好的产品经理,都会敏感这种需求。这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产品经理自己表达的需求,一个是产品得满足用户去表达的需求。

我们看现在很多APP产品,总是不断的通知提醒,短信推送,这就是碰到了一群话痨式产品经理。别看消息这么多,他们每一条推送也是精心设计了的,比如精致的文案中置入巧妙的营销,带上推广链接。

很遗憾,话痨式的产品总被用户反感。推送的信息多了,会被加入拦截列表。

人人都有表达的需求

Uber打车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上线了一个用户反馈通道。

有趣的是:这个通道只能通过邮件反馈。

这下可急死中国用户了,反馈一个问题订单,非得用一封邮件文字描述问题。让那些习惯通过电话给客户宣泄不满的用户们,很是憋屈。Uber这种单一式的表达方式,赢得了那些习惯邮件的白领们,失去了更广大的打车群体。

选择单一式表达的产品经理们,想必是得意的,他们准备着教育一番市场,也被市场给教育一番。

我们已然熟知今日头条APP的产品逻辑,靠的是一套后台的算法精准给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内容。

算法层,用户是看不到的,隐藏在产品的后端,抽象的,不断的智能演化。埋藏的越深,越不容易被直观感知。

早先头条的算法还比较单一,只会盲目推送用户相关性强的内容,比如我点开过一次高晓松的话题,那一直会被推送高晓松相关的内容。这让用户信息接收面太单一,以致于感觉头条的内容没新鲜点。

我还记得曾有一个政治经济学者呼吁用户卸载头条,他认为头条让用户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你看到负面的世界,头条给你推送的消息就一直是负面的;你看正面的世界,头条给你一直推送积极阳光的。这让你失去了全面的判断。

后来头条推送的算法越来越智能了,它不再单一性推送,而是打开了更多隐蔽的关联性信息,于是也越来越得到用户认可。这类智能算法式的产品表达方式,便是典型的隐蔽式了。

越是大牌的产品,越喜欢隐蔽的表达,正所谓越强大越谦逊。

比如微信指数首次上线时,微信都没有直接入口,藏在微信搜索里。需要你搜索:微信指数,才能体验到它背后的数据魔力。

尽管它藏的那么隐蔽,但在它一上线的同一天就火爆了互联网圈。如今它顺利归位成一个普通的小程序产品。

人人都有表达的需求

在我的小区内超市旁,放置着一个立式的体脂称。人赤脚站上去,握着把手两分钟,就会智能算出你的各项体脂指标。评测是免费的,可是测出来的结果,你需要扫码关注,还得绑定手机号才能看到。
我看到很多人兴奋的上去测试,可是后来发现还得经过这么繁琐的绑定注册流程,就不耐烦的离开了。

我有一个做产品的朋友也体验过一次后,很生气的在朋友圈上配图发文:

这是我特别糟糕的一次产品体验,做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一定是脑子进水了。他就不会让那些体验过的用户都能看到一部分简版体测结果,而想看到更全面信息的用户,再选择注册吗?

他碰到了一个强迫式的产品表达,强迫式的产品是很让人恼火的。

这类产品在社交类电商APP产品上越来越多。

可能由于这类产品的营销策略,必须通过上下线发展的方式来进行裂变式社交传播,所以让所有注册用户必须输入邀请码。如果没有邀请码,就无法让用户进入这个上下线的分销链条。这种强迫式表达逻辑,具有很强势的排斥感。

人人都有表达的需求

产品经理经常会故意拉高用户门槛,从而培养忠诚度更高、粘性更强的用户。越强势,越忠诚。只是强势过了,就没有用户了。

如前文逻辑,像我这样的人,写一篇产品相关的文章分享出去,选择将以上场景进行各种标签化的方式,就是典型的观察式表达了。

而类似这种表达方式的产品,在市场上也充斥不少。最典型的就是教育类、社群类、培训类产品了。比如XXX运营入门课程,XXX产品升级之道,这类知识性产品,便是用一种观察式的方式,评析指点各种产品形态、发展路径,包装成为课程,进行分发。

三、在表达需求下的产品思维

让产品成功触达到用户,这是产品经理们都渴望的表达。

有些产品经理就像一个话痨,喜欢滔滔不绝的供应各种功能,推送各种消息。想必他很得意,不在乎用户的感受。有些产品经理喜欢单一交互逻辑,如Uber,最终失去大量普通用户。

有些产品经理喜欢隐蔽式的表达,做一个静悄悄的美男(女)子,如微信指数。有些习惯了强势霸道,他蛮横的挑用户,用户也无情的挑他。有些则是作壁上观,扮演一副观察家的模样,然后封装出付费的知识产品。

产品经理们之所以采取这类策略,来源于他们自己的思维习惯:他是基于自己表达的本能在打造产品,还是基于用户表达的需求在打造产品。

比如话痨式、单一式、强迫式,就是更基于自己的表达本能;而隐蔽式就会更考虑用户的表达一些。观察式的产品,取决与他如何平衡了。

产品自己是不会主动说话的,等着你去启动它。当用户触摸它、把玩它时,它想表达的都等着你去发现。产品,表达了人性和洞鉴,这种表达要比面对面的交流要隐性很多。

在产品未顺利触达用户前,产品需要满足用户自己表达的需求。

比如有很多产品设计出来以后,必然上线一个用户反馈的入口。或者马上上线一个社群空间,让用户直接的畅所欲言。就像MIUI早期起步的时候,MIUI社群就打出“用户参与感”的口号,随着产品快速的响应他们提出的需求,很快俘获了大量的忠实粉丝。

到底该站在哪边,场景不同,需求也不同。

在明末时期,苏州有一个琢玉巨匠陆子冈,其琢玉技巧高超绝伦、巧夺天工,名闻天下,也深得皇帝赏识。

但他有一个习惯,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刻款,就像画家喜欢在自己作品上落款一样。

在民间,对普通用户来说,名匠刻款,自然如获珍宝。然而,来到皇室,他服务的一个皇帝,是一个不喜欢玉器落款的人。

皇帝好几次都赦免了他自作聪明的落款需求。有一次,皇帝命他制作一件玉雕,他又忍不住落款了。这次是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头上,皇帝终于忍无可忍,把他拉出去杀头了。

真是宁可被杀头,也忍不住表达呀!


作者:曹涛,产品经理,互联网追风人。微信公众号:互联网追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