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一种降低焦虑感的生活与学习理念

1,096 阅读5分钟

如今,谁没点焦虑感呢?

IT 这个行业里,信息和技术都在快速迭变,会让人感到焦虑;生活,年复一年,似乎总是离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还差点,也会让人感到焦虑。从个人的学习成长与生活状态这两方面来看,近来我开始尝试一种大概可以叫作 “深度” 的理念,用于对抗焦虑的感觉还不错。

学习

IT 行业里,关于学习有一种无奈的说法:学不动了。

新思想,新技术和新实践总是在不断涌现,仅仅保持去跟踪了解就已经感觉快跟不上了。要承认人自身的限制,毕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以,我渐渐始觉应向内聚,而非不断向外扩,以构建领域的方式来不断体系化之前的学习和实践。

构建领域的第一个问题是定位领域。问自己,我的领域是什么?一路走来,十多年来基本都工作在应用编程和架构方面,虽然已经变换了好几种编程语言,也换了好几个行业了,而未来我相信还会有新的技术、语言,甚至会有新的行业出现,但它们需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其实这么多年来的变化并不大。

这就是这些年来,我看到的不太变的东西,这就是核心,然后再围绕这个核心去聚焦。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有发展,也有变化,但演变的周期其实挺长的,而且其延续性非常好,不会让人感觉出来一个新东西,就完全颠覆了过去的一切积累。

这就是我建立领域的方式,围绕一个核心去建立,然后日常就是深度关注领域内的相关信息,以及和领域有关的技术演变,以及这些技术或信息可能对领域带来的变化,这帮助我过滤掉了 99% 的无关信息。

以前读万维钢的有篇文章,记得有个概念叫 “文化自觉”,大概意思是要求每天要用一定比例的时间来刻意吸收属于你的领域的东西。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为了保持你对领域的敏感度,从而维持你所在领域的竞争力。

比如,作为程序员,除了编写代码,每天也需要看看别人的代码;架构师,不能老在那里自己想怎么设计,需要看看其他公司或系统都是怎么样的设计思路,思考背后的实现逻辑与演化路径。就像现在写写文字,作为持续写作者,每天也需要读读别人文字或作品。

每天至少 20% 的时间,你应该用来巡视自己的领域,观察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或变化出现;另外 50% 的时间才是用来在领域内去工作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最后剩下的时间,你可以用来发展和兴趣相关(可能和领域有关,也可能无关)的东西,增加可能性的探索,也许会带来意外与惊喜。

领域,其实像一座城镇,也是不断发展演进来的。一开始也许你建立起的领域就像一个乡村一样单薄和贫瘠,但给予以时间的积累,它有可能发展为一座繁荣的都市。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不同的风景,专注于深度打造自己想要的风景。

生活

生活的焦虑感,悄悄滋生于你永远达不到的那个理想状态。

生活总是在变化的,把时间轴放大一点看,我 2009 年回到成都,如今十年了,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当然是向更好的方面)的变化。但仅仅回顾一下刚过去的 2018 年,似乎变化不大,而 2018 年因为整体经济和行业的困境,反而感觉预期更差了。

回想,二十岁时,应该多想想将来;今近四十岁了,就要多感受现在

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验证了,当下一直比理想的状态差那么一些。回顾二十年来,其实当下也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好,也许正是这一点点的差距,在拉动着这种向好的变化趋势。

看看当下你所拥有的东西,也许都是曾经的你理想中想要拥有的。就像曾经喜欢读书,买不起太多的时候,就跑去书店站着读,如今每年买的书似乎从来也没读完过。所以,最近发展的一个变化是,喜欢周末午后开始泡上一杯茶,静静读上一下午的书,深度感受这种美好。

喜欢看电影,以前不容易,现在家里周围就有好几家新建的影院,随时有喜欢的新片都能去看。但好的电影毕竟是稀缺的,所以有时也会在夜里把一些曾经喜欢的旧电影拿出来重温。

喜欢的东西,值得重复做。

重复中,才会体验到生活中曾经一直到不了的深度。任何一件事或兴趣,刚开始的风景和感觉都不错,但中间会有一段贫瘠的荒芜之地,穿过了那里才会有真正的桃源。

...

人生在继续,焦虑总是如影随行,用深度的理念来引导人生,也许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变化。


写点文字,画点画儿,记录成长瞬间。 微信公众号「瞬息之间」,既然遇见,不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