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认知心理学

1,023 阅读9分钟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zhù)存和提取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之心智处理(包括思维、 决定、推理和一些动机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学。这门科学包括了广泛的研究领域,旨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运作。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把人脑看作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

他们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receptor)、反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处理器(或控制系统)(processor)四部分组成。首先,环境向感觉系统即感受器输入信息,感受器对信息进行转换;转换后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要经过控制系统进行符号重构,辨别和比较;记忆系统贮存着可供提取的符号结构;最后,反应器对外界作出反应(见图1):


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

认知理论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来自环境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识。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等一系列循环过程。知识是通过图示来起作用的。所谓图示(schema)是一种心理结构,用于表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单元。当图示接受到适合于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图示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用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

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
另一方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关系,客观事物的上下、左右、先后等关系,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

4、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 system)的概念来源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1970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它说明了人们解决问题时的程序。在一个产生式系统中,一个事件系列产生一个活动系列,即条件——活动(C—A)。其中的条件是概括性的,同一个条件可以产生同一类的活动;其次,条件也会涉及到某些内部目的和内部知识。可以说,产生式的条件不仅包括外部刺激还包括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反映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概括性和内在性。

总的来说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
认知心理学是探讨人为什么会有行为出现的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是探究行为底层的原因——大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是理性的,以逻辑为基础,在意识中处理信息,它是缓慢的,工于计算。

1.框架效应

即使面对同一问题,随着问题表达方式的不同,人们的最终选择也会不同。不同的框架引发不同的直觉。
一般来说框架效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在使用第二语言(想一想)时消失。
治疗癌症的方法,告诉第一组的医生:开刀后第一个月的存活率是90%;告诉第二组的医生:开刀后第一个月的死亡率是10%。结果第一组选择开刀的84%,第二组选择开刀的50%。
再说一个例子
同样是器官捐赠,文化差异相近的德国愿意的为12%,奥地利为100%,因为在器官捐赠书上,德国写的是:□如果你愿意参与器官捐赠项目,请在这里打钩;奥地利写的是:□如果不你愿意参与器官捐赠项目,请在这里打钩。

2.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人天生不喜欢损失,那是记录在基因中的。
从进化的角度,大多数动物都出于生存的边缘,得或失的压力完全不同,失去一天的食物可能会致死,但多得到一天的食物并不会延长一天的生命(除非食物可以保存)

3.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好结果)时风险规避(到手更重要)
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负面结果)时风险偏爱(不损失更重要)
反正我都输了,那我不如去冒险,搞不好会赢;可是如果我已经赢了,那我绝对不会去冒险

4.证实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

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某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
1.记者只访问符合他看法的专家,只报道符合他观点的事实
2.学生只收集符合他论文假设的数据
3.老板在雇佣员工时,只注重符合他需要的条件
在举一个例子
分别问两个问题:
1.最高的红杉树是高于365米还是低于365米?
2.最高的红杉树是高于55米还是低于55米?
第一个答案:低于,他是257米;第二个答案:高于,86米
锚定效应:人们将已知信息作为基准点,并锚定该点进行判断的行为。
调整不足:在设定好基准点后便不会脱离该基准点的行为。

5.小数原则(law of small numbers)

认为小样本和大样本的经验均值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
第一次考了100分,被表扬了...
第二次考了95分,被批评了...
第三次考了98分,被表扬了...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

6.过度自信(over-optimism)

个体倾向于高估利润,低估开销;幻想成功,忽略错误,所以个体冒险是因为过度乐观,忽略了风险。
预计15天完工,实际45天完工
免费更吸引人
每人限买一颗,lindt巧克力15美分,hirshe巧克力1分;购买lindt巧克力为73%(原价贵,便宜的多),购买hirshe巧克力的为27%
每种商品各降价一分,lindt巧克力14美分,hirshe巧克力免费;购买lindt巧克力为31%,购买hirshe巧克力的为69%
市场规范VS社会规范
搬砖,第一组搬一块砖给5元,第二组搬一块砖给5贸,第三组请求帮忙不给钱;第一组搬了159块,第二组搬了101块,第三组办了卡168块。
有些东西无法用金钱购买,礼物一旦标上价格就不再唤醒社会规范,只能唤醒市场规范了

7.喜好来自比较

买一支笔25元,如果多走15分钟,可以18元买到,大多数人愿意买;买一件西装455元,如果多走15分钟,可以448元买到,大多数人不愿意买。同样都是差了7元,但是相对来讲,25元455元都与7元做了比较。

为什么认知偏差难消除?

大脑为节省资源,遇到问题会先由系统1处理,行不通才找系统二。
系统1依据的是过去的经验,走的是捷径
系统2依据的是知识、逻辑和计算

3-D启发法

系统1的捷径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比如在视网膜上,远处物体跟近处物体一样大时,远处的物体实际要更大
实际他们是一样大的


当把线拿掉,他们就看起来差不多了



语境效应


上图竖向一列全部是数字吗?


下图竖向一列全部是数字吗?




偏见一旦形成洗不掉

形容一下下图你看到的人物

少女和老太婆,在同一时间只能看到一个,不能同时看到两个人


破除偏见

1.当自己了解自己又这种偏见的缺失时,不要完全依赖系统1的判断。事缓则圆。
2.同理心: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亲身体验和阅读
人不是理性的动物
意志对情绪的控制弱
情绪对意志的控制强
所以我们都以为做决策的是理性,其实是感性
若没有了情绪,没有了偏好,人无法做决策


题目: 举一个用户(或者你自己)使用项目当中的一个行为,并描述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什么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