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tual-dom 分析梳理【一】

503 阅读6分钟

目前前端的三个主流的框架都使用virtual-dom来处理dom的渲染,每个框架都会在virtual-dom的核心原理上进行了一些特色的扩展,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github.com/Matt-Esch/v…源码来分析最基础核心的原理。

virtual-dom简介

virtual-dom也就是使用js的数据结构来表示dom元素的结构,因为不是真是的dom节点,也就称为虚拟DOM。它最大的特点是将页面进行抽象成JS对象形式,配合不同的工具使跨平台成为可能,可以根据不同的平台渲染出相应的真实“DOM”。除此之外,在页面进行更新的时候,可以将DOM元素的变动放在内存比较,再结合一些框架的机制,将多次的渲染合并成一次渲染更新。

开始

先看看virtual-dom的库是怎么使用的,平时接触的都是框架或者webpack转换之前的代码,比如jsxvue的模板等。以下将virtual-dom简称为VD

var h = require('virtual-dom/h');
var diff = require('virtual-dom/diff');
var patch = require('virtual-dom/patch');
var createElement = require('virtual-dom/create-element');

// 1: Create a function that declares what the DOM should look like
function render(count)  {
    return h('div', {
        style: {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00 + count) + 'px',
            border: '1px solid red',
            width: (100 + count) + 'px',
            height: (100 + count) + 'px'
        }
    }, [String(count)]);
}

// 2: Initialise the document
var count = 0;      // We need some app data. Here we just store a count.

var tree = render(count);               // We need an initial tree
var rootNode = createElement(tree);     // Create an initial root DOM nod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rootNode);    // ... and it should be in the document

// 3: Wire up the update logic
setInterval(function () {
      count++;

      var newTree = render(count);
      var patches = diff(tree, newTree);
      rootNode = patch(rootNode, patches);
      tree = newTree;
}, 1000);

以上代码为我上面说的那个github上库的代码的例子。其实从这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到VD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或者说是功能:

  1. h(可以叫其他名字,比如 React.creatElement) 函数,用来创建VD对象,比如jsx书写的代码就会被转换成React.creatElement(tag, props, ...children)这样的。
  2. diff 函数,用来比较两个VD对象的具体不同,形成一个描述(描述两个VD的不同点)对象。
  3. patch 函数,用来通过对比后产生的描述对象对前一个DOM树进行更新或者成为打补丁(个人理解)。
  4. createElement 函数,根据VD对象产生真实的DOM树。

之后内容就会根据这四个部分进行梳理,可能顺序不同,会先梳理h函数和createElement函数这两个比较简单 :joy: 。该篇就是讲这两点。

创建 VD 对象

看一下h函数的实现

function h(tagName, properties, children) {
   var childNodes = [];
    var tag, props, key, namespace;
    // 如果第三参数为空,就先看看第二个参数是否为子节点,
    // 也就是可以这样写 h('div', ['children']) ,如果没有props就可以不用穿,
    // 可以不需要这样 h('div', null, ['children'])
    if (!children && isChildren(properties)) {   
        children = properties;
        props = {};
    }

    props = props || properties || {};  // props 赋值
    // 做一下检查和解析,比如,如果tagName参数为空,则返回 div 作为兜底
    tag = parseTag(tagName, props); 
    ...
    if (children !== undefined && children !== null) {
        // 为子元素做一些判断,如果是字符串就转成 VText 对象,数值就先 String 化再转,这些
        // 最终目的是将传入的 children 进行标准话,做一下边界处理,
        // 使得符合 VNode 构造需要的几个参数
        addChild(children, childNodes, tag, props);
    }
   ... 
   return new VNode(tag, props, childNodes, key, namespace);
}

简单的先看一下函数的结构。h接受三个参数,如最开始的代码中:

h('div', {
        style: {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00 + count) + 'px',
            border: '1px solid red',
            width: (100 + count) + 'px',
            height: (100 + count) + 'px'
        }
    }, [String(count)]);

这里就是对于的个参数,其实转换成DOM就是这样的(jsx的伪代码):

<div style={{...}}>count</div>

所以h函数的三个参数是比较好理解的。分别是 标签名称、属性和子节点。

该函数最终返回了一个 VNode 对象,除了传入重要的标签名属性子节点之外,还传入了两个其他属性,其实在ReactVue中都会自己对VNode这个对象进行扩展,所以这里也是该库的优化可扩展,暂时先不看,主要是梳理过程。

VNode

通过h函数可以new一个VNode对象,那么这个VNode对象,本质上也就是一个描述Dom的字面量对象。

function VirtualNode(tagName, properties, children, key, namespace) {
    this.tagName = tagName
    this.properties = properties || noProperties
    this.children = children || noChildren
    this.key = key != null ? String(key) : undefined
    this.namespace = (typeof namespace === "string") ? namespace : null
    ...
    this.count = count + descendants
    this.hasWidgets = hasWidgets
    this.hasThunks = hasThunks
    this.hooks = hooks
    this.descendantHooks = descendantHooks
}

省略的代码主要是来计算和根据传入参数产生一些附加信息,这些我觉得属性扩展吧,所以先不说吧,还是关注流程。通过h函数,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字面对象。h函数嵌套使用就可以得到一颗这样的字面对象的“树”。

h('div', {}, [
  h('p', {}, ['demo']),
  ....
])

根据 VNode 子面量对象,创建真实 DOM

当我们使用 h 函数得到整颗VD树之后,我们就需要通过createElement函数创建真实的DOM,最后插入到某个节点里面,页面就这样生成了(页面更新的过程,旧 VD Tree 和 新 VD Tree 还需要进行比较)。

function createElement(vnode, opts) {
    var doc = opts ? opts.document || document : document
    var warn = opts ? opts.warn : null

    vnode = handleThunk(vnode).a

    if (isWidget(vnode)) {
         // 不是很清楚  Widget
         //  我好像没有试过用,大家要是知道,可以指点指点,谢谢了。
         // 应该是用来初始化一些可以复用的小部件
        return vnode.init() 
    } else if (isVText(vnode)) {
        // 如果是文本,就创建一个简单的文本节点
        return doc.createTextNode(vnode.text)
    } else if (!isVNode(vnode)) {
        // 如果都不是VD就警告
        if (warn) {
            warn("Item is not a valid virtual dom node", vnode)
        }
        return null
    }
    ...
    var props = vnode.properties
    // 这个方法就是给节点赋值属性,比如: node.setAttribute('key', props[key])
    applyProperties(node, props)

    var children = vnode.children
    
    // 递归创建子节点。
    for (var i = 0; i < children.length; i++) {
        var childNode = createElement(children[i], opts)
        if (childNode) {
            node.appendChild(childNode)
        }
    }

    return node
}

代码上加了一些注释,其实createElement是相对简单的,核心就是判断 VD 是个什么类型的节点,创建相应的 DOM ,然后再低柜创建子节点。

创建好 DOM 后就可以如官方给出的示例,将这份 DOM 树插入到指点的页面元素下面了。VD 到真实的 DOM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内容比较基础,梳理为主。

小结

通过上面的梳理,可以知道我们平常写的jsx就是先通过Babel这样的工具,先将jsx转出h('div', {}, [...])这样的函数,然后执行得到 VD Tree,再通过createElement创建对象的DOM节点,然后插入到页面某个节点下面。

下一章就来梳理一下。diff 算法的流程和基础原理。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