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认知】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521 阅读16分钟

前言

这周是双休,时间比较充裕,睡睡懒觉后发现还有时间,便想写写文章,来对前段时间的思考做一个总结。

似乎是从知识付费兴起之后,认知这个词便开始成为了热门词汇,似乎只要谈到认知,便能将自身高度提升一个档次。

刚来上海的时候,还是一个愣头青(虽然一直都是),对认知这种东西嗤之以鼻,觉得不过是资本主义用来收割年轻韭菜的迷魂汤,但后来经历的一些事,改变了我的看法。其中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时间回到2018年,那时的创业新风口是带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加持的新零售,而我也刚好进入了一家做新零售的创业公司,在货架组做着后端开发的工作。

一天,朋友约我一起吃饭,在吃饭聊天时,相互寒暄了近况,我说我在的公司是做新零售的,朋友对此似乎很感兴趣,并说了很多关于新零售的见解,大数据、推荐算法、人工智能、用户画像等等名词顺手捏来,当我听得一头雾水时,朋友问我有什么看法,我却支支吾吾的说道,我们做的不就是把货架铺到人家公司里,让商品离人更近一点,缩短商品的最后一公里,然后再弄一个小程序入口给用户使用,不就这么多东西吗。可想而知,最后只得跟朋友面面相觑。

现在想来,当时我对于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认识确实有失偏颇,只知道新零售是当时热门的风口,大家都在讨论,大家都觉得这个行业前途无量,而离它太近却反而看不到它的全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这也跟我并没有主动去思考这件事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天的聊天,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势和盲区,而且不仅仅是工作,对于生活中其它很多事情,关于未来的思考,也是如此。我想,要是一直这样下去,恐怕真要做一辈子低阶码农了。

于是,我便开始认真对待提升认知这件事了。

把我领进门的第一本书,应该算是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学习了关于如何管理个人知识的方法论。里面有几处提到了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于是我又去学习了这门课程,万老师的《精英日课》里会讲解历史上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现在最前沿的科学理论,也会挑一些有意思的书来进行讲解,极大的扩展了我的认知视野。其中万老师讲解的一本书让我觉得很有意思,那便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听完后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找到书来读。这本书可以说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惊,让我发现原来我生活的世界并不是像我以为的那样,就像万老师所说,“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而且,我发现,如果思考一些比我自身更大的事物时,生活中那些繁琐的小事便显得不足一提,很多烦恼也随之消失。

我想,不能在将来被这个世界所抛弃,我必须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未来最有可能的方向是什么。于是我找了更多的书和课程来学习,也不断提升自己认知的高度。过年回家跟好友聊天时,他说,你好像成熟了许多,我微笑着,因为我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说了这么多废话,无非是想表达认知这个东西确实很重要。下面是我关于“认知是什么”以及“认知偏差是如何产生的”这两件事的一些见解和总结,希望也能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来自百度百科

简单来说,认知就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我们通过五官感觉来收集信息,然后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加工,从而产生知识。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我们人体内的一系列生化神经过程,最终产生出知识,“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而为后续行动提供支持和指导。

我们出生时认知过程其实大同小异,虽然智力水平有高低,不过出类拔萃者总是少数,但成年后形成的认知水平却千差万别。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猪之间的差距还大,这里说的差距,其实就是认知上的差距。想要提升自我认知,便需要对认知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认知过程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而这些知识可以指导我们的生存发展。

如果把从信息中提炼知识的过程比作是从金矿中提取黄金,有的人可以提取出纯度很高的金子,而有人却只能从中得到一堆的杂质。提升认知,本质上来说,就是提升从复杂信息中筛选提取出有用信息并归纳总结的能力

认知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每天能接触到信息成指数型增加,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试图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些信息有真有假,质量也参差不齐。

那些以牟利为目的而批量生产的垃圾文章,看似有用却食之无味的鸡汤文,看起来大快人心却误人心智的网络爽文,就像迷魂汤一样,试图麻醉我们的心智,抢占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活在虚无的幻想世界里。更不用说越来越多为了吸引眼球而造谣生事的文章,通过片面截取,东拼西凑,断章取义甚至直接捏造是非,从而推导出看似有趣实则荒谬的结论。

如果你相信了一个错误的观点,从而产生了错误的知识,那么很可能会从这个错误的知识推导出更多错误的知识。这些错误的知识会像病毒一样会自我繁殖,占据你的大脑,扰乱你的行为。所以只有掌握正确的炼金法则,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生存发展之路。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检测自己的视力,以对我们的眼镜度数做出调整,来更好的看清这个世界。如果把我们的思想则比作是认知这个世界的眼镜的话,你可曾检测过自己的认知视力?如果眼镜度数不对,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是模糊失真的。而我们的认知也会指导我们的判断和行为,错误的认知很可能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呢?这就跟我们大脑的运行机制有关。

我们大脑的思考框架由两部分组成:系统1系统2系统1代指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系统1思考或判断非常快捷,因此我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主观印象和初步判断。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我们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产生的错误被系统2所接受或者系统2犯错时,认知偏差就产生了。

演绎法

我们认知这个世界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演绎法归纳法

演绎法是使用我们自定的一些客观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假设作为前提,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一步推演得出未知的结论。

下面是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

演绎推理正向推理在传统的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是“结论,可从叫做‘前提’的已知事实,‘必然地’得出的推理”。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为真。这区别于溯因推理和归纳推理:它们的前提可以预测出高概率的结论,但是不确保结论为真。 “演绎推理”还可以定义为结论在普遍性上不大于前提的推理,或“结论在确定性上,同前提一样”的推理。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知道明天要下雨,便会做出一个决策,明天出门要带伞。我们把这个简单的决策过程拆解一下:

基本判断:下雨出门要带伞 信息:明天会下雨 结论:明天出门要带伞

再举一个例子,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基本判断:所有人都会死 信息: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这个过程是一个逻辑推演的过程,根据基本假设和信息来推断出未知的信息

如果你看过《名侦探柯南》或者《福尔摩斯》等侦探题材的小说或电影,一定会对侦探们对逻辑推理的巧妙运用留下深刻印象。

演绎法看似严谨,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每一步都有可能会出错,从而导致认知偏差的出现。

首先,我们用作前提的基本假设和原则也许来源于人云亦云或当下流行的观点。比如“仗义每逢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长得帅的人通常性格不好”,“渣男锡纸烫,渣女大波浪”,这些简单粗暴而又朗朗上口,能迎合内心意淫想法的观点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溜进我们的思想。

其次,基本规律可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总结,而由于我们生活范围和经历有限,加上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总结出的基本规律也许只是小范围内有效,甚至可能完全无效。

另外,我们得到的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完全是错的。你也许只是在跟朋友聊天时听朋友随口说了一句天气情况,而他可能看错了日期。更何况天气还隐含了概率的因素,即使是大概率事件也不代表一定会发生。

最后,我们在推演结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逻辑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美国人会说英语,Alice 会说英语,所以 Alice 是美国人”,“你喜欢用苹果手机,而苹果手机很贵,所以你喜欢用很贵的东西”,这些让人很容易疏忽的常见的逻辑谬误也是产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

归纳法

说完了演绎法再来看看归纳法

演绎法的推演过程是由一般到特殊,而归纳法恰好相反。归纳法对事物进行归纳总结,从普遍的现象中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下面解释来自维基百科:

归纳法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但不确保结论的推理过程。它基于对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观察,把性质或关系归结到类型;或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的有限观察,公式表达规律。

举个例子:

冰是冷的。 弹子球在击打球杆的时候移动。

推断出普遍的命题如:

所有冰都是冷的。 所有弹子球都在击打球杆的时候移动。

正如你看到的那样,归纳法很容易出现过度普遍化的情况,我们经常会根据我们观察到的有限例子具有某种特性,便轻率的得出其它事物也具有相同特性的结论。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很多人都会说,“湖南人都喜欢吃辣”,于是遇到像我这样不那么喜欢吃辣的湖南人时,反而会质问我,“你到底是不是湖南人”。他们似乎把“大多数”这个词给省略掉了,“大多数湖南人喜欢吃辣”不代表“所有湖南人都喜欢吃辣”。而且这个大多数也仅仅是观测到的结果,具体比例也并没有数据支撑。

(关于吃辣,我刚好在一席上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可以消除一些大家对于辣椒的误解,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看:yixi.tv/speech/831。…

还有一个更出名的例子,那便是黑天鹅,这也是塔勒布的《黑天鹅》一书中所阐述的主要概念。

在18世纪欧洲人发现澳洲之前,由于他们所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在当时欧洲人眼中,天鹅只有白色的品种。直到欧洲人发现了澳洲,看到当地的黑天鹅后,人们认识天鹅的视野才打开,只需一个黑天鹅的观察结果就能使从无数次对白天鹅的观察中归纳推理出的一般结论失效,引起了人们对认知的反思-以往认为对的不等于以后总是对的。“黑天鹅”隐喻那些意外事件:它们极为罕见,在通常的预期之外,在发生前,没有任何前例可以证明,但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极端的影响。

归纳推理过程中也很容易由于样本的有限性和特殊性而导致统计偏差,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比如幸存者偏差辛普森悖论选择性偏差伯克森悖论等等,关于这些统计偏差,后面会有文章来做更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总结

看完上面的说明,我们的认知体系似乎显得有些弱不经风。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认知是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进化的,能够调整和提升认知的人便有机会取得更多的资源,机会来临时也更容易抓住。而认知有限的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认知水平就会成为成长的瓶颈,很难取得更高的成就。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只能赚到你认知水平范围内的钱,凭运气赚的钱,迟早会凭本事亏掉。

也许你还是会问,这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似乎又不太一样。为什么有些学习差的人反而赚了大钱,而很多大学生却只能碌碌无为的度过一生?难道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反而更低吗?

如果你问出这样的问题,显然又掉入了幸存者偏差的陷进里,那些学习不好,过得也很差的人并没有出现在你的视野里,而那些学习成绩好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也被你选择性忽略掉了。因为他们的新闻和传播阈值都比较低,反常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目光和注意

既然我们的认知如此脆弱,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改善:

  1. 放平心态,认清现实

如果你跟我一样,也发现自己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那么承认并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摆平心态,是我们必须做的一步。接受事实是改变的第一步。如果拒绝承认,每次提及都主动回避,进入自我保护姿态,那改变就无从谈起了。

  1. 多结交优秀的朋友

如果你身边都是跟你一样,甚至不如你的人,那你可能会沉溺在虚无的自我满足中。与优秀的人为伍,并努力让自己跟上他们的脚步,学习他们思考的方式。“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所以需要努力提升自我并向他们靠近。这里有一个很容易陷入的心理陷进,对于优秀的人,近的会嫉妒,远的会羡慕;够得着的会嫉妒,够不着的会羡慕。想要加入他们的队伍,就必须先克服这样的心理状态。

  1. 分清事实和观点

无论是交流还是阅读,我们很容易把观点和事实混为一谈,但大部分时候,它们都有着明显的边界。关于事实,我们不应该产生争论和分歧,而关于观点,我们可以相互交流探讨。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把二者混为一谈,导致产生偏见和谬误。

  1. 多阅读,努力提升自我认知

这也是我觉得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多看看那些优秀前辈们写的书,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比如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今日简史》《未来简史》,塔勒布的《黑天鹅》《随机漫步的傻瓜》《反脆弱》《非对称风险》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这类的书籍很多,多加阅读可以增加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活到老,学到老,未来的世界还会有很多新鲜的事,只要活得足够久,就会遇到各种情况,如何再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坦然应对可能来临的变化,我想你心中已有了答案。所以,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