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 4 小时演讲没时间看?看这一篇就够了!「附赠张小龙历年演讲实录 PDF」

2,104 阅读31分钟

本文是首次微信 8 年完整发展史的阐述精选和深入分析。2019 年 01 月 09 日晚 19 点 30 分,微信本年度最重要的演讲开始了。现场正式演讲前,播放的是 In My Secret Life 这首歌。这首歌就是微信 7.0 版本首次启动的那首歌,据说也是张小龙最喜欢的一首歌。开场前一直在循环播放,随后微信之夜正式开始。

上身穿着印有 WITH US 的浅灰色卫衣,下身穿着浅蓝色牛仔裤,一双简约黑色的鞋。对,这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张小龙!

“我先喝一口水”,是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今晚的微信之夜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足足 4 个多小时,这是他对外分享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首次公开完整阐述微信的 8 年发展史。演讲整整持续了一晚,四千多人到场,期间几乎无一人离开。

在这 4 个多小时里,谈到了微信的设计原则、微信的历史、初心与原动力、做最好的工具并优化停留时长、小程序、小游戏、公众号、微信社交、阅读、信息流、微信的 AI、关于善良、微信支付、企业微信、人口红利,共 15 个部分。

虽然他经历过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演讲和分享,但是这一次,我们还是能看到他的紧张,在开场的前四分之一时间,他的节奏比较慢,不时停顿、思考、咬嘴唇。但是随着演讲的不断深入,他把自己,也把听众深深地带入这场持续一晚的演讲。他演讲的节奏也不断加快,逻辑愈加清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以及整个微信团队对以上微信相关的 15 个部分的思考。

之所以将演讲定在晚上,是因为张小龙认为自己会超时,而夜晚则给了他更大的发挥空间。他不断地提醒观众,他今晚要分享的内容特别的多。


                                                            「演讲精选」

微信之夜开场,张小龙先给大家看了一些用户对于微信 7.0 版本的吐槽,他说:“非常好,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听到这些声音,都已经习惯了。每天有 5 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 1 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

今年是一个很特别的时间节点,张小龙说,今年是微信的第 8 年,在 2018 年 8 月份的时候,微信的日登陆量超过了 10 亿,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拥有 10 亿 DAU 的 APP。如果是去年的话,大家会说“七年之痒”,而今年他智能总结是怎么样“痒”的。

尤其是最近微信发布了微信 7.0,不仅有 5 亿人吐槽,1 亿人想教他做产品,更有 8 亿人看不懂“因为看见,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张小龙说,这句话就像他朋友圈发的那段王阳明的《心学》,但是这句话的解读应该是多维度的。他今天不想详细解读这句话,因为保留一种神秘感特别好,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1. 关于设计原则

有人说,在互联网界,微信就是一个异类。张小龙听到这句话则感觉很惊讶,也很自豪。因为异类就代表与众不同,就代表优秀。微信只是守住了做好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很多 APP 到了什么节日就会把 LOGO 渲染成花花绿绿的,而微信从未也不会这样做。

接下来张小龙与大家分享了意味德国的产品设计师 Rams 总结的好设计的十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
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很多产品可能为了 KPI 而去不断研究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而微信则更多倡导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用户。

PC 时代,PV 最大的页面是什么?答案是 IE 浏览器的 404 页面,而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也正如微信为什么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大家可以去想想。

张小龙说,微信 8 年了,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你花在亲人和好朋友身上的时间有多少?如果微信是一个人,那它肯定是你最好的朋友。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每次你要先揭开他脸上的广告,才能跟他说话。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


2. 关于微信的历史

在开启微信项目的时候,张小龙确实给 Pony 发了一封邮件,但是比如去过某某寺庙都是假的。微信的起源很简单,就是 kik 出现的时候,很多产品都是基于 PC 的。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给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的工具。

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因为用户愿意自发传播的产品才有意义。尤其是在微信 2.0 开始的时候,微信团队看到微信有了一个增长,觉得这是推他的时候了。

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


3. 初心与原动力

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现在的很多人认为开屏广告、系统推送是正常的,但其实这都属于垃圾信息。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多,而是大家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大家知道微信有一句 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所以微信在很早起的时候就发布了公众平台,这个平台天然无广告。在这个平台上,你需要用真正优质的内容去吸引你的用户,然后再由用户在自己的关系网中进行传播,不断扩大你的用户规模。帮助到了很多人去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

这个时候我们的原动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因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所在。

当然,后来做的小程序也是一样的。


4. 做最好的工具与停留时长

这部分是对上面两个原动力的展开,首先是关于“做最好的工具”。

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关于停留时长,张小龙联想到 2000 年左右的眼球经济,但他并不赞同这种做法。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儿,一个人好友越多吗,理论上内容也就越多,停留时间就越长。可是有趣的是,无论好友多少,每个人每天在朋友圈花的时间基本固定,大概就是 30 分钟左右。当好友少的时候,你会看得更认真一些,更慢一些。当好友多了以后,你会放得更快一些。

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它的时间分配,但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当然你有很多方法来增加停留时长,但是这会降低用户社交效率,让用户感到不爽。因此微信几年前的版本就开始,让用户放下手机,多喝朋友见见面,这个观点到现在也没有变过。

相反微信可能关心的是一个人在这里发一个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笔支付,找到一个需要用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够做到最快速最有效,这才是最好的工具。

举个例子,就是我们要给这个人发一个信息,但是记不住他的名字,如果我们能提供一种联想能力,让你通过跟他相关的人联想到他,也就是帮助你的脑袋短路的时候找到你想要的信息。对于这样的能力,应该是我们要去做的特别重要的事情。


5. 小程序

小程序的使命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小程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自己垄断了头部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腾讯可以短期获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了。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非常大,但我们并不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 To C 功能,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现在小程序还不是特别完善,在 19 年我们还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一个是,搜索的直达。我们希望在线下,小程序是一种扫码的方式来触达,在线上,是可以通过社交传播和搜索触达。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小程序与 APP 的不同是,APP 是信息孤岛,小程序则可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并且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

例如我搜索航班号,就能搜到相关小程序,当然这只是一个试点,暂时还没有做到对所有小程序都能通过搜索找到里面的内容,但这是未来一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另外一个是,小程序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可以作出选择。例如,你要买一个家乡土特产,你搜到很多小程序,不知道哪个可信。但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在某个土特产小程序里买过并且有好评,那你就会很放心,这就是社交评价的作用。

第三个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个问题。因为用户接收推送过多,就会直接忽略所有推送,所以推送不解决问题。对于小程序的找回,大家会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标,通过微信主界面的下拉,来迅速的找回。但是我觉得这里还是不太足够。

最近微信 7.0 版本有一个功能叫强提醒,大家都没有怎么用它,他们会觉得这是对大家一个朋友式的强提醒,它会喊你开会,当你发一个消息的时候就会时振动起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做强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盖到线下的场景,我希望的场景是我将来在一个地方排队,我不需要关注它的公众号也不需要扫它的一个小程序,只需要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个提醒,一个关于排队的提醒,我一旦扫了这个二维码授权给了他获得后续的一条或者是几条提醒的通知,这个是最轻量的,我只是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扫一个码而已。所以强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线下,甚至包括线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设一个强提醒,用户可以说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对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我们会继续想办法来强化这一块。但未必是大家想的这种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6. 小游戏

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而来的副产品。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并且让产生创意的人体现价值。小游戏应该是一个体现创意的地方。

所谓创意的平台是游戏是一个载体或者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创意。例如现在大家不太看中篇和短篇小说,那么这种小说的创意可以融入到小游戏,这个小游戏就像一本小说一样有情节。

当我们的游戏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意的时候,并且让这些创意得到它应该有的回报,那么我们这个平台才能真正变得很有价值。

这个是关于小游戏从平台角度我们对它的一个期望。我确实很希望我们将来在小游戏平台里面看到的小游戏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


7. 公众号

公众号阅读量其实 70%、80% 来自朋友圈的转发,只有 20%、30% 是来自于订阅号的。为什么我觉得它特别好?其实它符合一个二八定律,有 20% 的人去挑选信息,有 80% 的人去获益。

公众号改版只是帮助用户重新梳理阅读方式,我们自己认为改版目的是提高用户阅读效率,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浏览更方便了。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自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

微信希望吸引更多优质作者,所以也发布了订阅号助手这样的 APP 来帮助作者管理自己的公众号。并且在形式上也做了一些尝试,例如音频和视频等。

另外一个点是关于社交传播,就像我刚才分享的数据,在微信的早期确实是通过分享来阅读的人是大多数,而自己主动去看的反而是少部分,我认为那个是一个很好的比例分配。


8. 关于社交

“社交”是微信的本源,是微信最基础的东西。

张小龙认为“沟通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

朋友圈为什么鼓励发照片,而不鼓励发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较曲折一点。这个问题我之前解释过。因为我觉得,对多数人来说,写一段文字,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这段文字还要表现好自己的人设。但发一张照片,就要轻松很多。

虽说朋友圈是推广个人人设的地方,但是有时候会过了头。如果你每个朋友圈都是开心,那大家就认为你每天都很开心。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一下我们一天里面真实的状态。

所以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视频动态的原因。以前叫时刻视频。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其实我们人的社交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或者说社交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在线上的社交只是线下的社交的一个映射而已。

实际上我自己在朋友圈刚出来的时候,每天要发十几个照片,到现在我可能几个月发一次。因为随着朋友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你在朋友圈的行为会有更多的人看到,很多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发朋友圈的压力。

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虽然朋友圈确实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达方面会很有压力。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就是微信做的一个尝试。

说到这一点,其实也延伸出一个问题出来就是视频动态。

微信不是说要大力做视频,视频对于微信来说只是一个载体,微信要做的是在这一块来说希望做社交。是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种社交的模式,解决上面说的弊端。

所以微信的视频其实是希望能够记录下来自己和真实的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这是在电脑前做不到的。坐在电脑前,你只能把以前拍的照片整理出来再发出来。所以很多从 PC 时代过来的应用,迁移到手机时代,基本的逻辑就会出现问题。

微信不会做一个视频记录,每个人来记录自己的视频,然后只有自己看到。微信也不会做一个视频相册放在那个地方让别人来看到,因为那样的话,你只会一年里面挑最好看的三个视频放在那里,那是用来装饰你的,它不是一个记录。

我们要做的是,能够让一个人真正的去记录他正在经历的东西,然后让他的好友来看到。并且这个过程是不应该类似于朋友圈的,如果类似于朋友圈的话,我们就不用这个东西了。

我们希望这里的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这里提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细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

就这样包含了一个含义是,这个视频可能并不好看,但是就这样了,我就发了。这就是很真实的。然后我们为了让你能够勇敢发的,故意让别人看不到你的这个视频,必须要点你的头像进去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来减少你发一下“就这样”视频的压力。

功能已经有了,但是怎么来为大家提供拍视频的动力,是我们要持续优化的。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很传统的社交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里面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当然这里我希望每个人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同样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

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不断去打磨它,因为这样一个拍摄记录世界,这样一个动机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习惯,这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耐心地去慢慢推进的。

将来视频的交流一定会取代照片的交流,取代照片的发送,变成更多被采用的载体。因为很简单,因为视频所包含的信息量比照片大的多。

我觉得一个好的产品不需要费口舌解释,我解释了这么多,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


9. 关于阅读

很多年以前我在饭否写过一句话,因为当年刚花了好长时间在QQ邮箱的阅读空间里面,“要做大众都能用的阅读产品。”

其实阅读要大众真的很难。有时候需要阅读的内容太多,可能我点进去只是为了消除红点,然后就退出来。

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一个机会: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之外,另外开辟一个阅读的一个圈子,一个不是为了看朋友的生活分享,而看文章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

对于看一看,里面有两个板块,一个是好看,一个是精选。前者是社交推荐,后者是机器推荐。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所以我认为要做一个让所有人阅读的大众化阅读产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荐,才有机会。但本质上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做阅读,而是每一个人在帮助其他人阅读,它是一种社交性的阅读。

这里也会有一些我们要去跨越的障碍。既然它是一个社交阅读,它就不可避免的会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会推荐一些强化你的人设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单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你认为特别好的东西。

好看本身跟朋友圈也是一个区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个好友转了,你会看到十条信息。在好看里面则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

有些人会担心会不会有很多人因此而屏蔽掉很多跟自己兴趣不一样的好友等等。我并不担心这样的问题。

第一是你不愿意去屏蔽人或者分组。第二,即使你不愿意看这个人的内容,跟你的兴趣不一样,你也会关注这个人在看什么,所以大部分人会留着,你不会去屏蔽他。也许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我只想知道他们在看什么。特别是对于微信这样一个产品来说,关系链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你观察社会各个阶层,他们都在看什么想什么的一个特别好的窗口。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兴趣的差异化会带来困扰,相反,反而有丰富大家眼界的作用。


10. 关于信息流

在手机里面看东西,手机屏幕很窄,你只能往下滑是最快的,但是不能因此说这样的东西贴一个标签就是信息流。这样的一种认知是特别简单的一种认知。

如果笼统来说,朋友圈也是一个信息流,我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展示方式。而我们的订阅号,我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按照订阅的顺序展现的一种方式。它只是信息排列的一个展示而已。

这里我并不想用一些标签来定义这是什么东西。因为标签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个视频动态,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做了一个视频功能,而是我们做了一种让用户去拍摄和展现自己的一种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样的载体?所以我们并不考虑什么是信息流,而是用一个什么样合理的方式来展现信息。


11. 关于 AI

微信投入了很多精力来做 AI。大家以为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第三方来做的,其实它是微信内部语音识别的团队在长达好几年的时间里面一直在做的工作,并且每天在优化它识别的准确率。当我们投入在做语音识别的时候,其实业界对 AI 这一块还并没有特别大的关注。所以说,我们并不会去跟风来做一个 AI,而是说,AI 是要落地到我们实际的一个功能或者是场景里面去的。

所以对于 AI 来说,其实从技术上来说,我们是特别认同它。但是我们一直认为,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户来做一些事情,就像语音识别一样。

乔布斯曾跟别人介绍什么是电脑的时候说了一番话,他说因为当时很多人不知道 PC 电脑是什么?他说就像自己的车一样,以前人们觉得某一种动物是跑得最快的,比如是猎豹,当我们有了自行车,自行车可以比那种动物跑得更快。这种工具扩展了人类的某一种能力,使我们通过这个工具变得更强大,PC 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也是一个工具,它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强大一些。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人去驾驭工具然后让会变得更强大。

但是对于 AI 带来的工具或者是 AI 工具本身,就像我们说的 AI “医生”一样,它可以决定你要吃什么样的药,甚至可以让你说要做什么样的运动才会对身体更健康。如果这个 AI “医生”支持面更大一点,甚至可以告诉你要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东西是很有可能的。这个时候你会想,这种工具超出了传统工具的范围,它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人的工具。

所以我们总是认为用户怎么怎么样,似乎用户是一个陌生的我们不认识的一个人群,然后我们控制他们,施加他们。但是,在微信,我们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己的是,我们自己就是用户,我们施加于用户身上的,最终也会施加到我们自己身上,有点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到底施加到用户身上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12. 关于善良

其实每一句话都是有一定的场景的。我只想强调的是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

我说的这种善良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种道德洁癖,只有我们对待用户有一种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会使用户更长久的使用我们的产品。

我不想把他理解为一种道德高地,我强调的善良是理性的。而且,我们的同事,能进到公司,说明大家都已经很聪明了,大家缺的已经不是聪明了。


13. 关于支付

只有用户意识不到的是很好的服务,你都不会想到有这个东西的存在,你付款的时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扫一下二维码,润物细无声的才是一个最好的用户产品体验。

这里要提到了两个大家不知道的点。一个是红包,我们在今年春节期间会上线的一个能力,企业微信的用户或者是企业可以在企业微信里面申请红包封皮,就像传统里面企业会给大家一些红包封面,然后大家可以用来包红包出去送给朋友。在微信里面我们其实一直没有这样的一种红包封面,这里如果有使用企业微信的企业可以留意一下,在企业微信里面去申请。

第二个小变化我们正在做。虽然说微信的红包特别特别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改进的空间了。发红包不应该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不能脱离人情,因为这个世界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对吧?

后续我们通过在红包里面添加自己制作的表情等方式,来强化情感的分量和互动的趣味。比如说,你可以自定义一个表情放进去,这样的话你的红包更多体现你真正的心意,而不是只能用钱来衡量。其实对于支付的话,我们一直尝了一个特别好的功能,很多人没有试过,叫亲属卡,建议大家去试一下。

反正我给我的父母开了亲属卡,体验特别好。不仅仅是他们的体验,我的体验也特别好,当你看到他们每一笔消费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你在尽一份孝心,所以告诉大家有这样一个东西。但我们有很多好东西藏得实在太深了,所以有很多的用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些东西存在。

但是卡包的能力做的一直不够好。我们希望你出门不需要带那么多卡,但是一直没做好,最近大家在这一块跃跃欲试,想做些改变。改变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消费的行为和电子智能做一种自动的关联,变成人与线下消费连接的通道,实现更好的连接。


14. 关于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如果定位为公司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的话,我认为它的场景和意义会小很多,只有当它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时候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企业微信后续新的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人就是服务,而且是认证的服务。

例如我们会加一些快递人员微信,每新来一个快递员就新加一个微信。很多朋友跟我抱怨,加太多陌生人都不敢发朋友圈了。而且当你真的需要找快递员,要寄快递,可能这个人又已经离职了。

所以,这就有一个使用场景。其实你更希望有人来帮你做事,而不是小程序或者 APP,因为人更有灵活性,并且服务是更到位的。例如,如果一个 4S 店员工,用企业微信加了你,你可以把他当成你的小程序,当你点进与他的对话界面,因为对方是企业微信的用户,你会看到他的对话界面下是4S店的服务菜单,你可以直接在这里使用服务。有点像公众号底下的菜单,但是你也可以跟他直接说话,消息是能及时得到回复的。

你下次再去找 4S 店的时候,可能第一选择是打开和这个人的对话,而不是 4S 店的小程序。这里其实给企业一个机会,企业可以让所有的员工变成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带着你的小程序到处跑。而在这样的方式中,顾客的忠诚度是很高的。


15. 关于人口红利

微信的目标不是扩大用户,微信户数的增长是自然而然增长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我们已有的用户提供什么服务,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围绕这种快速的变化,我们应该思考怎么样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亿用户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微信虽然承载了很多东西,但是微信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个阶段,我觉得微信更多的是围绕微信通过不同的 APP,尝试跟微信有某一种关联的其他一些服务形态。就像微信读书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微信读书非要放到微信里面,看起来也可以,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 APP,能够独立地去进步,这样反而是更合适的。


其他

微信要开始面对下一个8年新的挑战。但这个新的挑战不是来自于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在用户层面,用户也过去了几年之后,每年用户也在变化,就像刚才我说的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我们要面对新的用户时代新的用户产生的需求。

对于团队来说大家养成了一个习惯是我们自己做每个功能每个服务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一个梦想在里面到底是什么?每一块都去想它背后一丝一毫的意义,这是支撑起我们整个团队走到今天一个很强的理由,并且帮助我们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是产品和功能我们背后所思考的意义。

微信的梦想是:从个人用户的角度来说,它希望成为每个人最好的朋友,虽然它是一个工具,但是它是工具型的朋友,从平台来说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市场,这个市场要让创造者体现价值的市场。


后记

微信到今天,已经整整走过了八年,拥有近 11 亿的月活用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规模下,张小龙也不再是那个沉迷于自己的产品世界的人了,他需要更加地去理解用户。

当然,他以及整个微信团队,更需要用户的理解,需要业界的认可,也需要更多地向外界表达微信团队所坚持的产品观。

这个演讲是围绕微信的出发点来探讨。微信即将面临下一个 8 年的挑战,我们有理由,也应该相信张小龙和整个微信团队。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资源放送

搜公众号「智言实验室」,后台回复「微信2018」以及回复「GitHub」。

即可免费获取微信之父张小龙历年微信公开课演讲实录 pdf 文件和 GitHub 权威教程。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智言实验室」,成为互联网进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