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痛点浅析(上)

746 阅读7分钟

痛点新定义:在【某个场景中】,当【某人】不得不需要【某个东西或行为】,以【解决某个问题或达成某个目标】,否则会【导致某个严重后果】的时候,【某个东西无法获得或行为无法进行】或者获取的【时间、资金、精力、体力等】成本太高,有阻力因素

分析用户痛点的几个关键字

场景

用户场景有客观和主管条件综合影响。我们在描述客观场景时,也要把用户的心理状态描述出来,这样“阻碍因素”才会到达某个临界点,当用户“不得不”去解决的时候,出现了你的产品,才会促成用户在产品中的行为。

客观场景:时间、地点、外部网络情况、终端设备情况等;

主观场景:用户的生理(身高、体力、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健康等)、心理(心智模型、情绪等)、身体外部状态(坐着、躺着还是坐车)、氛围(周边人影响)、文化(国家或地域文化、受教育水平等)等;

用户

代表一类人,有共同的需求,才会有市场,才会有商业价值。

痛点时间里在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场景基础上的,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一些自己觉得不重要的需求,但别人却觉得这个需求很重要。比如,对于上班族来说,它就觉得“共享单车”的存在是很重要的,而大老板却觉得“共享单车“可有可无(因为他出门都是私家车)。

时间点

或者说某个时间阶段,在此时此刻,为了解决用户的需求没有解决方案,或者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从人类通讯史发展看,在时间的维度上,用户的需求和解决方案的变化:在远古时代,在一片草原上,有人类喊出了第一句问候...那时候粗暴的叫喊、热别的手势、简单的文字(听觉模式、视觉模式)是最好的通信方式;后来在中国古代,随着疆域不断扩张,人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军事信息;人们还设立驿站,骑马送文书;后来一个人抱怨说,骑马骑丢了,去找骑马的人的人和马也丢了!此时一个小机灵鬼说:我这训练了几个鸽子,便宜,还听话,不如我们...用它来传递信件;到了近代社会,19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报机!神话中的“千里眼”成为现实。人类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模式,用电信号作为新载体传递信息,人类从此进入通信新时代。这时候又有人说了,我不光想看字,我还想听声音,我晚上听不到他声音我睡不着觉,我难受...1876年,第一台(有线)电话机被发明出来,“顺风耳”也实现了!过了段时间,有人说“我不能天天在家等着接电话呀,我要上班,要出去浪,不能及时接到电话呀”,于是,作为没有线的电话的降级方案——寻呼机出现了,我们先实现可以及时通讯,随身携带这个痛点吧,声音以后再说。之后,第一部手机诞生了(无线电话)...到如今的4g网络,人们不满足现在的加载速度,马上人类将进入5g时代。

刚需

在经济学中,刚需,即刚性需求,指的是在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

在产品的领域里,不得不需要的某个东西或者行为,以解决某个问题或达到某个目标,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这里的“某个东西或行为”就是刚需。(此处的东西包括物质上、精神上或者信息类的东西)

如果不是刚需,就很容易被替代,被忽略。因为是不得不,才会去解决,去寻找解决方案。

比如,上文说的“我不光想看字,我还想听声音,我晚上听不到他声音我睡不着觉,我难受”,从客观因素来讲,电报,谁都可以写,无法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主观因素,电信号是冰冷的,无情感的,而本人的声音是不可替代的,是可以传递情感的,比电报更能满足用户当下非常想念的心情。

阻力因素

时间、金钱、体力、精力等形成了阻力因素,当阻力因素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构成了痛点。这里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用户感知没那么痛的阻力因素当做痛点;二是需求不是刚需,也不是痛点,不能混为一谈,但是痛点是从属于刚需的,要是一个需求不是刚需,那么痛点就不存在了。

是什么决定阻力因素能否构成痛点呢?以下是决定阻力因素构成痛点的四要素:

  • 阻力因素所造成的成本差

比如一个公司的前台,接待面试者进行面试签到,真实的工作流程是,引导面试者进行面试签到,然后再告诉面试者去面试等候厅等待。理想状态下,来了两个面试者同时来签到,有秩有序,这还能能接受的;但是一下子来10个人同时问前台:我来面试,我应该怎么做,前台可能就会有有点抓狂,但是还hold住;突然有一天,来面试的爆满,一下子来了40多人,同时问前台:我来面试,我应该怎么做,此时前台已经没工夫骂人了。同时与2、3个人的沟通成本和导致前台产生不满的沟通成本的差,就是阻力因素造成的沟通成本差,这个差距越大,人们越不满。

  • 目标用户群体的基本感知和心理状态

比如,一个价格是200元左右的唇膏,对于爱化妆的女性来说,横向对比各品牌的唇膏,基本都是这个价格(基本感知),就比较容易接受(心理状态),但是对于对化妆品一窍不通的男性,可能就会觉得就一小支就要200真的很贵。再比如上班高峰期等电梯,有些人等了两分钟就很着急了,但是有人等了10分钟依旧无所谓。

所以根据当时的用户群体的基本感知和心理状态,某个阻力因素大到令人烦躁、焦急、想骂人,那么这个阻力因素就是痛点了。

  • 问题能否被解决或者目标能否实现

比如,我们把签到搬到了线上,由前台在电脑上给面试者签到,但是很多人同时来问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依旧会有同时30个人来问前台的情况;但是我们把整个面试流程分解到各个人资的同事身上,再传播到各个面试者上,就可以解决“前台同时面对30个人”的情况。

  • 导致刚需无法获得或者无法进行下去,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因为同时出现的30位面试者,导致前台必须完成的工作(人员的入职、离职等)没有进行,挨骂了,受罚了(造成严重后果)。

痛点的两个判断方法

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