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训练

563 阅读6分钟


逻辑是一种能力,简单的理解便是对事物进行拆解,并按照先后、从属等关系进行排列组合。我们可以通过逻辑,将某件事从单一的“点”,转变成一条或者多条“线”。

这是我们对逻辑的初步认识,因此它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升,而且是极为有效的提升。

拿之前做的千家电话web端统计做比喻,最初的需求如下:

1. 两种统计维度:所有电话、所有需求编号
2. 权限: 店长看本店,区经看本区,管理员看所有
3. 录音与文字同时查看,类似手机端实现


逻辑的头号大敌“发散与混乱”

当我们拿到一个任务时,首要任务,不是去执行,而是“画地为牢”。

一定要清楚,这这仅仅是命题作业,是一个有边界的任务,而不是一个大而广之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认识到思维的边界,并利用边界效应,将自己的思维在某一个点集中,而不是扩散开来,这是我们训练逻辑时,要做的第一件事。

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命题任务,这些任务看上去非常不合理,非常宽泛,缺少很多必要的信息,十分不具备可行性。

并不是任务不可行,而是我们的思维缺少了聚焦,进行了不必要的扩散。

思维的扩散,不聚焦实际上,也是我们对任务的理解和拆解能力的欠缺。

结合需求后,产物如下:


一个很简单的统计表格,带有常规功能,但是再进一步发散思考,既然是统计,应当有合计吧,增加了一个合计之后,发现合计能看出什么问题,得拆!分成多个合计,再然后呢?合计只是一个数值,合计的内容如何看?那再给每个合计增加一个详情好了,统计伴随分析,分析又可以以哪些维度?每个维度的展现方式?...

思维,将一直处于发散状态,而缺少“原点”,缺少“焦点”的思维,很难形成“逻辑”。

发散的思维,只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问题”,迫使我们去寻找更多的材料,不断的扩宽思维边界,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新的条件缺失,和命题之间的距离,将会越行越远。

除了起点以外,我们还需要明确命题的终点。

我们要做的是个统计表,只是想要将所有数据归到一起,想要在一个地方看而已,但是因为思维的发散,我们越想越多,流程也越来越复杂。


明确“核心”与“关键指标”

每一个产品相关的任务都存在核心,存在关键指标。

我们通过“开始点”和“结束点”确认了思维范围,还需要在该范围里,确定命题的核心以及关键指标。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我们需要的是“相对全面的思考”而不是“绝对全面的思考”,需要我们围绕重点,围绕核心进行全面思考,而不是对于完整的产品进行全面思考。

实际上产品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需要建立对“重点”或者“核心”的敏感度,能够短时间判断出什么是重点,是我们需要投入绝大部分精力,资源的事情。

认识到重点,也就能认识到不属于重点的内容——即辅助点或者支撑点,这就建立了逻辑的第二步,我们也就掌握了“主次关系”,能够通过分辨主次,建立基础的逻辑性思维了。


逻辑的顺序性

我们对一个点进行拆解,再区分出主次。虽然建立了一定的逻辑,但这并不完整,这仍然是多个点,完整的逻辑是将这多个点,链接成一条线。

逻辑的第三步,便是找到这些点的先后顺序,按照固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完整的逻辑。

实际上,相同的点,不同的组合顺序,表达的含义完全不同,本质上也是我们对若干点理解层次上的不同。


比如:电商平台下单并校验订单信息时,需要分别校验收件人信息,库存信息,优惠券信息,这三个判定事件是存在先后关系的,实际上他们的顺序是有“逻辑”存在的。

构造该顺序的逻辑是建立在“缺失条件导致的阻塞力度”之上。

  1. 没有收件人信息,一定不能成功下单。
  2. 库存不足,可能无法下单。(包含库存为0,但不只是库存为0)
  3. 优惠券失效,可能继续下单(并未产生硬性阻塞)优惠券失效和库存不足,均可能导致无法下单。然而,库存为0时的场景,是一定无法下单,因此优先对库存进行判定,再对优惠券进行判定。

实际上,该顺序若是站在“服务器请求压力”或者“服务器计算压力”的角度,仍然成立。这个顺序是目前占用性能较小的一组顺序,适合一些大型的、成熟的电商项目。

相同的判定事件,即使更改了他们的排列顺序,也会产生极大的变化。

如果先对优惠券进行判定,再对库存进行判定,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观察一下:

100个订单,来自不同用户,不同商品,其中40个订单库存为0,40个订单优惠券过期。优先判定优惠券,优惠券判定100次后,仍然需要对库存进行100次判定,因此总共需要判定200次;优先判定库存,库存为0的订单,不用继续判定优惠券,那么总共只需要判定160次。


总结

与产品经理的思维逻辑性有关的三个点:

  1. 找到思维的边界,或者为命题构造一个思维的边界,让我们的思维聚焦,找到原点,才能集中思考,盲目的发散,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
  2. 通过对事物的主次判断,建立一种简单的思维逻辑。任何命题里都存在“核心”,存在“关键指标”,核心便是“主”,非核心便是“次”,将我们的大部分精力,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主要的环节里。
  3. 认识到“顺序”,我们对命题进行了拆解,把一个点变成了多个点,并且区分了主次。最后,需要对这些点构造顺序,将其连接成线,即使是相同的点,更改他们的顺序,产生的结果也会出现极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