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血色浪漫》有感

344 阅读3分钟

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讲述了文革一人成长历程,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的一个缩影。如果你去读历史书的话,对于文革的那段历史文字往往都是最少的,被一笔带过。读这本书你就能详尽的了解文革时期的社会。虽说文革距离现在已有半个世纪的了,但里面反映的社会问题,当下依旧存在。我小学中学时期,学校内外经常有打群架的,用的词居然和半个世纪前打架的词差不。什么“单挑还是群搂”,“给个面子”什么的,往往结局也可半个世纪前结局差不多,都是双方找人,约地方打架,然后中间某人调停,两边都认识,就握手言和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在变化了,但内在没有变,无论过去多少年,未来也是,都会存在以打架斗殴,手烟喝酒为荣的学生,他们未来再打架形式上估计也是差不多的。

里面部队大院的孩子和外面普通百姓的孩子的生活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哪有绝对的平等呢?没有社会关系的下乡,有社会关系的当兵。只要是经过人办的事情,人与机器的不同在于人是有感情的,只要人有感情,就免不了有人情关系走后门的现象,这种情况,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存在。

小说中的钟跃民,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它的父亲是部队高干,按照常规套路,他应和袁军、周小白在军中一直做下去,凭借家里的关系和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在军中做到很高的位置(袁军虽是凭关系当得兵,却是在越战中凭战功而被提拔,钟跃民的当兵也是有关系的因素,但他也是凭借自己的战功而提拔到营长。在军队中,有关系只能让你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会,但要靠自己的能力才能把握住机会)。但他却选择了复员。复员时在安置办,他对高玥说了这么一句话,安置办的那些人凭什么想一句话就安置我们的下半生,那是不可能的。他是想按自己的想法去活一生,而不是按社会的常规套路。我们这个社会的应该是多元化的,对一个人成功的定义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似乎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指标似乎变得越来越很单一,两个字,财和权。

钟跃民是幸运的,他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但绝大数人都没有这么幸运,同他一起在西北的知青,绝大多数成了文革的牺牲品,为生存而奔波,哪里会思考如何按自己的想法生活的,他们追求的不是生活是生存。

最后,读完这本书,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有的时候认识一段历史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一本那个时代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