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前端高级JavaScript - 彻底掌握基于HTTP网络层的“前端性能优化”

334 阅读8分钟

这是我参与8月更文挑战的第3天,活动详情查看:8月更文挑战

彻底掌握基于HTTP网络层的 “前端性能优化”

  • 产品性能优化方案

HTTP网络层优化 代码编译层优化 webpack 代码运行层优化 html/css javascript vue react 安全优化xss + csrf 数据埋点及性能监控 ...

从输入URL地址到看到页面,中间都经历了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第一步:URL解析
  • 地址解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编码:中文字符特殊字符等
  • 第二步:缓存检查
  • 缓存位置
    • Memory Cache 内存缓存
    • Disk Cache 硬盘缓存
  • 缓存检查机制
    • 打开网页:查找disk cache中是否有匹配,如果有则使用,没有则发送网络请求
    • 普通刷新(F5):因TAB页没有关闭,因此memory cache是可用的,会被优先使用,其次才是disk cache
    • 强制刷新(ctrl+F5):浏览器不使用缓存,因此发送的请求头部均带有Cache-control:no-cache,服务器直接返回200和最新内容
  • 缓存类型
    • 强缓存 Expires / Cache-Control
      • 浏览器对于强缓存处理:根据第一次请求资源时返回的响应头来确定
      • Expires:缓存过期时间,用来指定资源的到期时间(HTTP1.0)
      • Cache-Control:cache-control: max-age=2592000第一次拿到资源后的2592000秒内(30天),再次发送请求时会直接读取缓存中的信息(HTTP1.1)
      • 两者同时存在的话,Cache-Control的优先级高于Expire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协商缓存Last-Modified / ETag
      • 协商缓存就是强制缓存失效后,浏览器携带缓存标识向服务器发起请求,由服务器根据缓存标识决定是否使用缓存的过程
      • 客户端第一次请求数据时,服务器会分配一个缓存标识给客户端,当客户端再次请求服务器时需要携带该缓存标识一起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资源文件是否有更新来返回相应内容:如果没更新,返回304通知客户端读取缓存信息,如果有更新则返回200及最新资源信息,以及新的缓存标识Last-Modified / ETa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数据缓存:数据缓存是手动设置的,在js中有个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可以用来保存数据到本地,当下次请求时可以直接从这里获取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第三步:DNS解析
  • DNS解析就是浏览器在请求数据前,会先将域名信息发送给域名解析服务器,由域名解析服务器根据域名解析出该域名所对应的真实服务器的IP地址并返回给客户端,然后客户端再根据拿到的IP地址向真实的服务器发送请求
  • 每次DNS解析时间大约在20~120毫秒
  • DNS解析过程一般分为两种:迭代查询和递归查询
    • 递归查询: 在解析前会优先查看有没有缓存,如果有缓存则直接读取缓存数据,没有则再查看本地hosts文件,本地DNS解析缓存,如果都没有最后再到本地DNS服务器
    • 迭代查询:则是优先解析根域名然后是等级域名然后是权威域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DNS解析优化
    • 减少DNS请求次数
    • DNS与解析(DNS Prefetch):浏览器渲染的同时进行域名解析
    • 分服务器部署
      • 资源合理利用
      • 抗压能力加强
      • 提高HTTP并发
<meta http-equiv="x-dns-prefetch-control" content="on">
<link rel="dns-prefetch" href="//static.360buyimg.com"/>
<link rel="dns-prefetch" href="//misc.360buyimg.com"/>
<link rel="dns-prefetch" href="//img10.360buyimg.com"/>
<link rel="dns-prefetch" href="//d.3.cn"/>
<link rel="dns-prefetch" href="//d.jd.com"/>
  • 第四步:TCP三次握手
  • seq序号,用来标识从TCP源端项目的端发送的字节流,发起方发送数据时对此进行标记
  • ack确认号,只有ACK标志位为1时,确认序号才有效,ack=seq+1
  • 标志位:
    • ACK:确认序号有效
    • RST:重置连接
    • SYN:发起一个新连接
    • FIN:释放一个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次握手为什么不用两次或四次?

  • TCP作为一种可靠传输控制协议,其核心思想:既要保证数据可靠传输,又要提高传输效率
  • 如果是两次那么会导致服务器发送消息给客户端,客户端没有回应则服务器无法确定客户端是否有收到消息
  • 如果是四次则多了一次就没有必要了
  • 第五步:数据传输

HTTP 报文

  • 请求报文
  • 响应报文
  • 响应状态码
    • 200 OK返回成功
    • 202 Accepted :服务器已接受请求,但尚未处理(异步)
    • 204 No Content:服务器成功处理了请求,但不需要返回任何实体内容
    • 206 Partial Content:服务器已经成功处理了部分 GET 请求(断点续传 Range/If-Range/Content-Range/Content-Type:”multipart/byteranges”/Content-Length….)
    • 301 Moved Permanently
    • 302 Move Temporarily
    • 304 Not Modified
    • 305 Use Proxy
    • 400 Bad Request : 请求参数有误
    • 401 Unauthorized:权限(Authorization)
    • 404 Not Found
    • 405 Method Not Allowed
    • 408 Request Timeout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 505 HTTP Version Not Supported
  • 第六步:TCP四次挥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为什么连接的时候是三次握手,关闭的时候却是四次挥手?
    • 服务器端收到客户端的SYN连接请求报文后,可以直接发送SYN+ACK报文
    • 但关闭连接时,当服务器端收到FIN报文时,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链接,所以只能先回复一个ACK报文,告诉客户端:”你发的FIN报文我收到了”,只有等到服务器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我才能发送FIN报文,因此不能一起发送,故需要四步握手。

性能优化汇总

  • 利用缓存 1、对于静态资源文件实现强缓存和协商缓存(扩展:文件有更新,要保证及时刷新) 2、对于不经常更新的接口数据采用本地存储做数据缓存(cookie、localStorage、vuex、redux等)
  • DNS优化 1、分服务器部署,增加HTTP并发性 2、DNS预解析(DNS Prefetch)
  • 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1、Connection:keep-alive
  • 数据传输 1、减少数据传输的大小
    • 内容或者数据压缩(webpack等)
    • 服务器端开启GZIP压缩(一般能压缩60%左右)
    • 大批量数据分批次请求(如:下拉刷新或分页,保证首次加载请求数据少)
    2、减少HTTP请求次数
    • 资源文件合并处理
    • 使用字体图标
    • 雪碧图(精灵图)CSS-Sprit
    • 图片BASE64
  • CDN服务(地域分布式)
  • 采用HTTP2.0
  • 网络优化是前端性能优化中的重点内容,因为大部分的消耗都是发生在网络层,尤其是第一次页面加载,如何减少等待时间很重要(减少白屏的效果和时间)
    • LOADING人性化体验
    • 骨架屏(客户端+服务器端)
    • 图片延迟加载

HTTP1.0 和HTTP1.1及HTTP2.0的区别

  • HTTP1.0 和 HTTP1.1的区别
    • 缓存处理:HTTP1.0中主要使用Last_Mdified、Expires来作为缓存判断的标准,HTTP1.1则引入了更多的缓存控制策略:ETag和Cache_control
    • 带宽优化及网络连接的使用:HTTP1.1支持断点续传,返回码是206(Partial Content)
    • 错误通知管理:在HTTP1.1中新增了24个错误状态码, 如409(Conflict)表示请求的资源与资源的当前状态发生冲突;410(Gone)表示服务器上的资源被永久性的删除
    • Host头处理:在HTTP1.0中认为每台服务器都绑定一个唯一的IP地址,因此请求消息中的URL并没有传递主机名(hostname)。但随着虚拟主机技术的发展,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可以存在多个虚拟主机(Multi-homed Web Servers),并且它们共享一个IP地址。HTTP1.1的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都支持Host头域,且请求信息中如果没有Host头域会报一个错误(400 Bad Request)
    • 长连接: HTTP1.1中默认开启Connection:keep-alive,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TTP1.0每次请求都要创建连接的缺点
  • HTTP2.0和HTTP1.x相比的一些新特性
    • 新的二进制格式(Binary Format),HTTP1.x的解析是基于文本,基于文本协议的格式解析存在天然缺陷,文本的表现形式有多样性,要做的健壮性考虑的场景必然很多;二进制则不同,只认0和1的组合,基于这种考虑HTTP2.0的协议解析决定采用二进制格式,实现方便且健壮
    • header压缩:HTTP1.x的header带有大量信息,且每次都要重复发送,HTTP2.0使用encoder来减少需要传输的header的大小,通讯双方各自cache一份header field表,既避免了重复header的传输,又减小了需要传输的大小
    • 服务端推送:例如:在网页上有一个style.css的请求,在客户端收到style.css数据的同时,服务端会将style.js的文件也推送给客户端,当客户端再次尝试获取style.js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到,不再发送请求
    • 多路复用(MultiPlexing)
      • HTTP1.0 :每次请求响应,建立一个TCP连接,用完关闭
      • HTTP1.1 :采用长连接(Connection:keep-alive),若干个请求排队串行化单线程处理,后面的请求等待前面的请求返回才能获得执行机会,一旦有某请求超时,后面的请求只能被阻塞,也就是常说的线头阻塞
      • HTTP2.0:多路复用,多个请求同时在一个连接上并行执行,某个请求任务耗时严重,不会影响其他连接的正常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