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小盖和快狗CTO沈健聊技术管理

323 阅读11分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极客时间小盖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刚刚结束了一场视频分享。“连麦”的嘉宾是快狗打车的CTO沈健老师。结语词很美,分享亦颇有启发,于是略记心得。有些并非原话。若有谬误或不妥,诚非分享者的问题,而应是本人的理解偏差。

一、听从内心感知,管理不虚

很多人纠结,是要做技术还是做管理,适不适合怎么判断呢?

首先,是要听从内心感受。

你可以问问自己解决技术问题后是否有成就感。因为管理时需要帮下属去成长,你也可以问问自己,花费诸多努力去帮助下属成长,你是否有成就感。问各种技术和管理角色中要做的事情以及做完后的感受,看自己喜不喜欢,有没有兴趣,内心的感受你是可以自己明显感到的,是不会骗人的。

其次,管理是可以学习的。

一开始擅长不擅长不重要。

第三,管理不虚。

有人会觉得技术精深傍身更踏实,其实管理要做好也是很难的,它也是由很多扎实的能力组成的,同样可靠。所谓不必为此而觉得虚。

【感想】

听从内心,方能长久。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人能把他做实,从而变成扎扎实实的本领。

二、各类管理者重心有别,做好角色对焦

第一类,是一线管理者,这类人大概带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直接下属基本就是普通员工。对于这类管理者,战略已经定好,主要任务是带领团队快速、高质量的交付项目,因为下属人数不多,工作细节都还能关注得过来。

第二类,是二线管理者,这类人的直接下属不是直接一线员工了,而是有若干个一线管理者。对于这类管理者,其主要任务是上传下达

下达,主要是向下传递重点、方向(因为在这个方面,一线管理者可能是不那么清楚的),以让下面的工作重心是对的。

上传,主要是上传一线的痛点问题(因为这些东西高层老板们是看不到的)。对于这类管理者,因为直接下属(n-1级)和n-2级下属加起来人数比较多了,不可能关注到所有人的细节了,顶多是关注到n-1级和n-2级的一部分核心伙伴。

第三类,是三线管理者

有时候,从总体效能来看,统一技术栈很必要。比如引入MongoDB的时候,你要想到,由此引发的测试、运维都得招熟悉这块的人员,这种成本,不仅仅是在开发人员身上的。

【感想】

管理者认清楚自己在公司担任的角色和定位,是很基本的一项。但其实有的公司及新主管的leader,会疏忽及时去给新技术主管们明确这一点,做一些必备的管理技能普及。这其实很容易导致新技术主管们工作失焦、重心跑偏,未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甚至导致整个团队绩效不佳。 这是应当引起重视的。

有的正规一些的公司,会有新主管训练营等机制去完成这一工作,以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其实效果也未必理想,究其原因,与所请的讲师有莫大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请到真正了解一线管理所面临的情况、近年来仍然与一线有联系、又形成了体系化积累和实践,并拿到过结果的讲师,这样的讲师不容易请到,因此,带来的结果是事情看似也做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给新主管隔靴搔痒之感。这种情况下,新主管的leader们就需要引起注意了,该做的普及工作,需要及时做好普及。另一方面,对于新主管来说,更是需要主动关注角色定位的变化,主动出击,及时调整重心。

另外,关于上传下达,下达一般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开展工作天然就需要,而上传则容易被忽视

三、管理不是对抗,而是激发与成就

有人提问,团队中有伙伴跟自己差不多,自己被提拔成了主管之后,怎么处理与对方的关系?

沈健老师说,当你作为管理者时,你和你的下属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你要去帮助他们成长。当你这么去看,并且真实地这么去做的时候。又何须为此而烦恼呢?”

管理者有义务帮助下属成长和提高,指明方向,制定目标(OKR等),搭台子让大家唱戏,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去帮助解决或者去协调资源解决问题,达成团队的目标。好的管理者会花很多时间来帮助下属成长和提升。

好的管理者善于做决策,比如俞军就有 “摆事实”、“讲道理”、“比职级”的三段式决策方法,也就是能用数据和事实判定的,就用数据和事实判定;再不行就逻辑分析,讲道理;还不行的话就比职级或权限,谁高听谁的。

打绩效的时候,平均是对优秀者的伤害(比如技术能力更强,态度更端正,产出更高的)。

对于一时绩效表现不好的,需要跟对方恳谈。比如,先举事实(如目标没有达成,出现了线上故障等),看是什么原因,我能不能帮助到你,然后基于必要的支持,看行不行。 如果给予机会后还是没有调整,则可能要考虑汰换了。

【感想】

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 少去想那些“恶”,多去做“善”的引导,是一种修为和智慧。关注“恶”过多,容易引发对抗,而引导“善”,容易走向双赢。 回到上面那个提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放在这里也颇为贴切。

四、培养下属:优选 + 实践

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培养下属,管理者有时觉得自己很累,是因为没有培养起人来帮助自己扛旗,所以培养人实际也是在帮助管理者自己。

怎样培养下属呢?

首先,结合组织需要,从Top 20%的优中选,同时参考个人意愿以及适不适合。

其次,是给予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选。

管理是门实践的科学。比如,如果我有30件事情要做,其中20%,是最重要的。那剩下的80%,是可以尝试着交给准备培养的伙伴来练手的。

五、加班与否只是表象,产出效能才是真相

分享中,有人问,有的员工总是能溜则溜,或对加班比较抵触,怎么办?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评判一个人,是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而不是加不加班。个人和团队的目标设定得比较清楚之后,相信你关注的肯定是目标完成如何,至于加不加班,有那么重要吗?

比如,拿制定OKR来说:

一个角度是,重点项目的交付,是要在在团队OKR里的。

另一个角度是,怎么说明一个团队比另一个团队更好?比如,可以从效率(百人月交付项目吞吐量,这背后要有系统的支撑)、质量(线上Bug和线上故障,线下的Bug量)、成本、安全、时间等维度来说明。

不过,要注意,这里量化的目的是用来发现问题、原因,找到解决办法,让每个团队的效能都提升起来。

比如,关于效率,有一个指标是,Bug提出后平均修复时长。一个Bug的平均修复时长,如果是48小时的话,那么需要两天才能提测一版,测试一般是两到三轮,这样的话一个版本是32项目人数(人天)。如果是24小时的话,团队效率将会提升一倍。

其次,有时候,短期因为竞争需要,不能按常规排期来进行,这确实也是难免的事情,这时候需要给下属讲清楚原因。如果有的人不能理解,那么了解一下具体原因是什么。但冲刺这样的事情,不能是常态。 比如,孟良崮战役,我们不能每天都是孟良崮战役吧。否则,战略上可能是有问题的。

第三,抛开加班问题,对于确实态度有问题的员工,经过沟通给予机会后仍然无改变的,需要汰换。

【感想】

加班不加班只是表象,产出、能力和成长速度才是真相。管理者应更多地觉察后者。 作为管理者应该避免被表象蒙蔽,所谓“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人员的选育用留,始终是管理之中重中之重的问题。加班问题倒不那么重要,团队成员的心态和行为,倒是值得引起重视。“摸鱼”、“躺平”、“内卷”等词流行,一定程度让人觉察到一种值得警觉的“坏味道”。若是均为调侃,倒也无妨。但若有一些初入职场的人受此影响,真把调侃当真玩,倒是令人担忧。这将是一种企业和个人的双输,不要以为自己得了便宜,要知道个人的时间一去永复回。

有感于此,谨愿新人们不为这些“坏味道”所误导,珍惜时间,在美好的年华中成为最有才有为的自己。

六、管理者和下属间的最佳关系是互相成就

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4种情况:

第一种,权威。也就是“按我说的做就好了”。这是一种最高效的方式。

第二种,伙伴/支持。就是把目标同步给下属,告知需要什么支持找你。

第三种,教练。

第四种,甩手掌柜。也就是完全信任下属,告诉下属放手去干。

这四种关系,各有各的适合场景:

权威型关系,适合当你100%确信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时候。否则,适合发挥专家的优势;

伙伴/支持型,适合发挥专家的优势;

教练型关系,适合帮带自主完整能力不那么强的下属;

甩手掌柜型关系,是一种最高境界,可能有时候拿到的结果会与你的预期有偏差,你要为此负责,所以适合当你和他的信任关系以及他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小盖分享了陈向东先生的精彩论述,他说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关系,是职场最核心的关系,领导和下属之间的最佳关系,就是成就彼此的关系

最佳领导有三条基本标准:让下属有成长,让下属有钱赚和让下属有奔头。一言以蔽之,所谓的最佳领导,会让下属越来越好,是能成就下属的领导。

最佳下属也有三条基本标准:执行力够强,能出色地完成工作;思想觉悟高,能体谅领导,站在更高的层面看问题;团队意识好,能坚决维护团队的整体利益。

七、管理者的做事观

谈到做事观,沈健老师说是利他主义、长期主义(问你内心的感觉、演练实践)。一件事情,认准了就去做,就是喜欢两字。做一个一分钟的视频,背后是2-3小时的工作,比如,调研、提炼、画图、录制、校对,等等。

就拿写文章来说,一开始是总结自己的所学,为了加深巩固,把问题搞懂搞透,帮助自己成长和提升。然后是有人读了也发现能帮到他们。觉得自己懂了是一个学习层次,别人问你问题都能回答出来又是一个层次。这是一个先利己再利他的过程(小盖语)。

【感想】

听沈健老师聊管理,收获了很多经历过实践、提炼的管理智慧。东坡的这首《定风波》,是在醉归之后所作,也充满清醒的智慧。坚定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且吟啸,且徐行,这不正是对做事观的一种生动实践吗?做管理需要许许多多的智慧,对智慧的贯彻与实践,更是一种难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