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初探

2,028 阅读17分钟

在近几年,「Web3」这个名词在各大社群、各大技术沙龙得到快速传播。抛开大量的术语陷阱,我们不免留下这些问题:Web3是技术的未来吗?还是资本割韭菜的盛宴?一个图片卖几百万美金?一个空气币能卖我钱?这些个东西有没有实际价值?

希望笔者这篇文章为您带来一定的思考和解读。

历史

1989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Tim Berners-Lee在欧洲原子研究中心工作时发明了万维网,1990年,他开发了HTTP、HTML、万维网浏览器、服务器和第一个用于管理文档的网站。Web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让我们从千禧年前的历史出发,回顾一下Web技术的发展:

Web1.0:门户网站

Untitled

怀念千禧年门户网站时期的互联网吗?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还有qq聊天,那个时候大家都流行「上网冲浪」,这就是我们的Web1时期。

Web1.0的定义,是可以以同步表单提交为主要交互手段的单一业务模式网站,包含各类门户网站、网络新闻、在线搜索、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表单提交等等元素。

Web1.0时代互联网还很简单,没有那么多丰富的应用,那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前后端分离,JavaScript的运用仍然很少,网站是简单的单向信息展示居多,而信息发送需要依赖表单的提交。

Web2.0:移动互联

Untitled

2003 年,由 O’Reilly 公司的副总经理 Dale Dougherty 提出了「Web 2.0」的概念,后续逐渐诞生了SAP、渐进式app、互联网+等技术标准。

web2以CSS3、AJAX、FLASH等页面交互技术的成熟为基础,实现了更丰富的页面表达和更灵活的异步交互体验,从而把网站升级成为了服务,解决了web1时期页面简陋和交互不畅的问题。那时候只要你的网站是基于css3+ajax的,就可以说是属于web2.0。

同时,智能手机出现后,移动互联促成了TMT行业的大革命,因为智能手机具备“永远在线”和“随时随地”的特点,让移动互联网成为很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网”这个概念在这个阶段逐步消失,大家时刻都生活在网络里。社交网络、O2O服务(线上到线下服务)、手机游戏、短视频、网络直播、信息流服务、应用分发和互联网金融等移动互联网服务成为主流。

然而随着Web2.0的发展,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

  • 「依赖性」

    全社会对于互联网服务越来越依赖,但互联网服务的公共属性却和互联网公司的私人属性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冲突。

    举个例子,目前,Facebook 和 Google 这些互联网巨头的用户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些国家的人口规模,不论是人们的日常沟通还是政府部门发布一些重要消息,都会通过他们来发布。

    但是 Facebook 就会因为和澳大利亚政府没有谈妥“报导收费”的问题,而给整个澳大利亚“拔网线”,以致于当地政府部门连防疫相关的信息都无法发布。

  • 「垄断」

    古典经济学曾指出,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而然地会走向寡头垄断。因为头部效应变强后,几个大型企业彼此很容易达成协定,制定对自己有利的生态环境。

    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垄断性行业的服务质量往往难以令人满意,经常会违背市场法则、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最终侵害消费者的权益。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作为市场运营发生地,平台“守门人”的角色更使大数据杀熟、强制用户二选一等损害用户利益的行为不时发生。

Web3.0

「Web 3.0」一词是Polkadot创始人兼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加文·伍德在2014年创造的,指的是”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在线生态系统”。

技术实现

因此从技术层面,我们需要先了解「区块链」的概念 ——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公开化、不可逆的智能账本」,篇幅所限我们不去探讨细节,如果想要详细了解,推荐这个视频【程序员来讲讲什么是区块链】

在2008年,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美联储通过滥发巨量美元购买国债平息危机,主权货币的信用在未来的信用折损将成为定局。化名为中本聪的神秘人发布了白皮书《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从而打开了区块链技术浪潮的潘多拉魔盒。

比特币作为一个智能、安全、公共维护的电子账本系统的计算奖励代币,总数如同黄金产量一样,被限制在2100万枚。随着资本的活跃周期,比特币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炒作与发展,逐渐印证了参与者可以在没有中心机构背书的情况下,可以以匿名方式安全地参与这类资产的交易。

但是比特币这种“数字黄金”的模式注定无法走得更远,因为比特币的架构太紧密了,缺乏必要的可扩展性——比特币的可扩展性主要体现为脚本,但脚本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合约功能,以至于无法实现图灵完备。

2013至2014年间,程序员Vitalik Buterin受比特币启发后提出了以太坊,大意为「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以太坊是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实现了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被称为「世界通用账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块链公链。

作为一种提供通用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计算网络可以随时进出,既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也不会影响计算功能的输出),如同5G网、住宅的七通一平一样,目的是避免数据垄断,让数据以公共账本的形式对所有人公开。

有了协议层的支持,才有更多的概念与应用。Web3.0里火爆的种种DApp(去中心化应用),其所有的数据和记录都必须加密保存在公开且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以太坊等)上。

模式

Web3.0的第一性:通过确立健全的协议,实现更公平和有效的资源分配。

“休谟希望得到的和平、自由与公正,非来自人们的善良品性,而是来自(健全的)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即使是坏人,在他们追逐各种事务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时,也为公共的好处做了事。” ——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讨论到协议,我们先了解一下「胖协议理论」

  • Web2.0时代,价值更多属于应用层
  • Web3.0时代,价值更多属于协议层

Untitled

在Web3.0的区块链中,胖协议实现了无边界的商业模式,公平的基础设施,不为小部分人的利益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选择更优的服务。

胖协议作为共享数据层,用户的交易数据和nft都在以太坊的链上,开发一个瘦应用就可以访问。而协议层的代币就是构建者们价值的来源,随着协议的发展分配其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Web3.0制度上的优势:

  • Web2.0里,公司仅对资本负责,他们从客户充分榨取每一滴价值
  • Web3.0里,蛋糕分的好比起蛋糕做的大更重要,有利于充分竞争、开放和创造更多价值

举个例子,我们关注一下OpenSea的经历:

OpenSea作为NFT的最大市场,也是Web3.0的大企业之一,企业高层为了自己利益的变现,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把企业剩余价值企业利润在市场上分享给了资本市场里的金融机构与富豪。

而真正在创造价值的平台老用户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成立了新的组织OpenDao,把OpenSea上的NFT交易从协议层的以太坊提取出来,建立新的平台服务,按照交易量的比例给用户提供代币——这样明显更具有吸引力的分配,吸引了大量原来的用户,从而淘汰了OpenSea。

这就是一个经典的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公有的数据与资产保证了价值的非垄断性,协议保证了创造价值的团体部分才能获得价值。

至于什么是NFT,我们看下个章节。

Web3.0的应用:NFT

看完了架构,我们来看看Web3.0的应用,NFT(Non-Fungible Token),也被称为「非同质化代币」。

林俊杰、周杰伦、余文乐、Stephen Curry、David Beckham……这些风靡全球的明星在过去几年纷纷发行或参与了NFT,说是炒作也好,说是纪念也好,作为2021 年以来Web3.0中最火爆的一个商品品类,这种简单抽象的头像图片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吸引如此多的名人与大众呢?

Untitled

本质上来说,NFT 是一种基于加密技术标准形成的数字资产。比起比特币这类同质化代币(也可以称为 FT),比如来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个 NFT 都不可分割,都具有「唯一性」。

我们看到发行的NFT图片,被称为PFP(Picture for Proof),是NFT中的一种。PFP 就是 JEPG 或者其他格式的小图片,但是小图片制作成 NFT 之后,就变成的具有「唯一性」的图片数字资产。

NFT作为被保存在「公链」上的数字资产,有如下的主要特点和现实意义:

  • 「低成本」手续简单

    NFT的制造成本非常简单,这个过程叫做 Mint(铸造)——打开去中心化钱包,打开 Mint 网站简单设置,上传作品,就完成 NFT 的“Mint”了。

    在中世纪欧洲,只有“宫廷画师”或者专为贵族服务的画师,才可以凭借绘画这门手艺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那么画师的创作一定是围绕皇家或者贵族的生活开展的。

    而如果只需要简单的创作和很低的成本就能发布,从而因为获得大众心理认同而变得流行起来的话,那代表着数字世界中的图片艺术都是平民化的且非垄断化的,这是在Web3.0时代浪潮下巨大的年轻力量。

  • 「永久产权」不需要机构

    在制作 NFT 的过程,无需任何机构或者个人参与。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种方式获得的产权,才属于永久产权。

    在国内环境下,内容创作者总是会被平台所局限了。抛开内容监管本身的问题,创作者可能会因为商业争端、技术失误、恶意竞争等等原因,无法保留自己创作的内容,同时还会随平台消失而不存在。

    但是当这些内容成为NFT数字资产之后,它们的存在就与平台无关了,而是独一无二专属于你自己——这给了数字资产的严肃定价建立了初步的基础。

  • 「透明表达」数据公开

    由于其所有的账户和数据信息都在「公链」之上,对于外界而言都是透明可见的,所以NFT在数字化营销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NFT 可以适用于大量的行为数据的记录,同时也能让数据记录成为不可篡改的可信记录,这些可信记录经过进一步地提炼和加工之后,就可以成为用户的个性化标签。

    举个例子,专业生产运动鞋的李宁,其数据库里可能拥有大量关于中国老百姓鞋码尺寸的数据,以及针对某些运动对鞋的不同部位具体磨损程度的专业数据。但是,他们对于用户在绿色环保、健身养生以及是否喜欢挑战、追求刺激、勇于探险等方面的特征,一定是缺乏了解的。

    如果未来大量用户的特征数据已经变得透明可见,也就意味着,互联网公司对于渠道和数据的垄断能力将变得没有意义,相反的是针对公共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品牌内涵塑造的能力,会变成更核心的竞争力。

  • 「可编程性」潜力无限

    NFT 不仅可以代表各种形式的数字资产的所有权,还可以与不同场景不同智能合约的结合,代表其他更丰富和复杂的权利,比如NFT设置灵活的版权收入分配机制:

    在传统版权市场中,版权的收益只能通过一次性转让或者授权他人使用实现,如果原创作者把版权转让给了专业出版商买断,不论出版商凭借这个作品获得了多少利益,都和原创作者没有一点关系。这导致了很多世界名著的原作者虽然创作了伟大的作品,但却终生贫困。

    而NFT 的交易记录都完整地保存在区块链账本,而且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设置多种规则,不论该作品经过多少次转让,每次转让都按照一定比例向原创作者支付版税。而且这种机制可以完全自动执行,一旦发生交易,原创作者以及出版商应该分别获得多少收入,都会通过智能合约计算得清晰透明,自动转账至个人的账户——这保证了激励的合理性同时避免了垄断的问题。

除了NFT,Web3.0还有非常多的应用模式,比如DeFi、GameFi、SocialFi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没办法一一介绍,在Web3.0的理想世界中,这些具备高度协议化和智能化的DApp可以发挥出非常强大的功能,实现一个更加公平和进步的互联网世界。

Web1.0 vs Web2.0 vs Web3.0

Untitled

我们进行对比,可以归纳出这样的区别:

  • Web1:传播性+中心化

    • “可读”(read)
    • 第三方负责发布信息进行传播
    • 第三方控制并存储这些信息(存储既拥有)
    • 所有服务由第三方提供
  • Web2:互动性+中心化

    • 可读+可写”(read+write)
    • 每个个体都可以发布信息并传播
    • 第三方控制并存储这些信息(存储既拥有)
    • 所有服务由第三方提供
  • Web3:可验证+去中心化

    • “可读+可写+拥有”(read+write+own)
    • 每个个体都可以发布信息并传播
    • 个体同时拥有这些信息(创造既拥有),存储由公共区域的分布式存储
    • 服务由智能合约提供

机会与愿景

介绍完了知识,那Web3.0在现实世界中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呢?

总体来说,各国政府对于数字资产交易业务都普遍制定了相对比较严格的监管政策,但是也对Web3.0的浪潮保持了非常开放和积极的态度。

海外

对于各国政府而言,一般来说,经济体量小的国家,试错成本更低、更愿意大胆尝试;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试错成本高,态度也会相对谨慎。

  • 美国:《加密资产和金融的未来:了解美国金融创新的挑战和好处》听证会
  • 日本:设立了专门的 Web 3.0 部长,发布了《NFT 白皮书》《关于在日本社会开放 Web 3.0 稳定币的提案》
  • 新加坡:新加坡投资机构淡马锡,也多次出手,投资 Web 3.0 项目
  • 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条例》(MiCA)
  • 阿联酋:虚拟资产监管局(VARA),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型加密资产公司,和孵化器

而硅谷的风险资本机构们,比如红杉资本、a16z、Coinbase Ventures等,这些Web2时期最著名的投资机构,选择并几乎全盘投入了Web3.0的赛道。

  • 红杉资本曾将自己的“愿景”改为:帮助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打造伟大的DAO
  • a16z更是大手笔投入各种web3项目,每年会发布web3白皮书的行业报告

Untitled

国内

中国早期的Web3.0起步并不晚,甚至可以说走在世界前沿。

7年前,以太坊公链发布以后,众多的中国公链也应运而生,抢滩新大陆,小蚁、唯链、比原、量子、本体、元界、波场等等百花齐放,而且世界上许多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包括Binance、FTX、KuCoin、OKX和火币,都是在大陆起步的。

同时,阿里、腾讯、字节、蚂蚁、京东、B站、网易几乎所有互联网大厂都已经成立团队探索Web3,而头部三家大厂:阿里、腾讯、字节更是已经布局投资海外。

而Web3.0近期走在了市场的聚光灯下,很大原因是得益于香港政府的助推,香港政府将数字经济视为下一个经济增长动能。为此,香港政府以Web3.0为切入点,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香港Web3.0协会」4月14日在香港交易所大厅正式成立,由中国移动、招商局、华为和香港科技大学发起,由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企业代表、立法议员组成。初创会员单位包括中国联通、腾讯云等40家公司与机构,协会组成人员均属业内重量级人物。

同时,香港还将设立Web3Hub基金,支持更多海外Web3.0企业落户香港。另外,在今年2月香港政府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其宣布拨款5000万港元加速推动香港Web3.0生态圈发展。

比起其他经济体,港府有着祖国内地强大的实体经济集群作为背书支持,在Web3.0上的发展可谓是如虎添翼,值得行业的从业者们聚焦。

总结

在这个技术加速主义的时代,我们看到了旧世界的天翻地覆,也看到了新生事物的蓬勃发展。或许今天的我们就站在崭新世界的门口,向前一步就是未知而神秘的海域,值得每一位冒险者向往。

当然,介绍了这么多之后,我们都必须认识到Web3.0这样全新技术与理念革命的浪潮,往往也伴随着风险和骗局。在资本的潮起潮落的背后,是无数投资者和机构的狂欢与覆灭。所以笔者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待技术变革本身,更多聚焦于知识的学习和传播。